拖延揭秘
我曾在課堂上讓數(shù)百人做過這個小小的頭腦實驗,大多數(shù)人都說如果金額為 2 000 ~ 3 000元,他們就甘心等一年,尤其在我要求他們立即決定時,他們更是這么回答。除非你曾學過理性回報率的知識,而且有時間仔細考慮一下以防止沖動行事,否則你也很有可能這樣選擇。你兜里要交出的錢越多,你就越容易拖延。也就是說,你會越沖動。
不過不幸的是,人們對推遲的易感度在上述公式中并沒有體現(xiàn)出來。
在相配假說的拼圖上,沖動是最后被拼上去的一塊。沖動提出了一種對時間更為復雜的理解,時間可以讓延遲的效果膨脹或縮小。你越沖動,就越容易陷入拖延,也越容易漠視未來。在“現(xiàn)在成交還是將來成交”的游戲中,你越會為更多的金錢而選擇等待。沒有沖動的存在,就不會有慢性拖延的存在。把這個加入到公式中去,就有了以下的公式:
期望 ×價值感/(沖動 ×推遲)
這就是我們的拖延方程式——受到了決定拖延的常見元素的啟發(fā),也融合了社會科學中最強大的動機理論的最突出成果。 ①拖延方程式考慮到了關于拖延的每一個主要發(fā)現(xiàn)。由于任何任務的截止日期被向后推遲了,拖延與日俱增,因此我們完成任務的動機就減弱了。沖動會成倍地放大拖延的影響,所以沖動的人對時間效力的感知很不準確,起碼一開始不會很準確。除非后果很嚴重,否則他們始終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
是什么決定后果的嚴重程度呢?期望和價值感?;貓笤酱?,獲到回報可能性越大,你的注意力越容易被吸引。同時,拖延方程式也解釋了拖延危害最大的一個方面:意圖和行動脫節(jié)。
研究表明,拖延者通常都會和他勤奮的同事們一樣做計劃,但執(zhí)行計劃的方式不同。非常不幸的是,對于拖延者來說,就算是他們真心實意地想為下周或周末要做的事做計劃,也沒有眼下發(fā)生的事來得重要。拖延者們的計劃被拴住了,但他們本應該把自己拴在工作上才對。因此,當一個拖延者又一次哀嚎著“不管我怎么掙扎,最后還是會拖”時,你聽了一點兒都不會覺得奇怪。這樣的抱怨反映的就是一種意圖和行動脫節(jié):你確實不想拖到明天,但是你總是發(fā)現(xiàn)自己一次又一次拖到了下一個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