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與幸福
有些人常懷疑,舍棄地位和財富而注重追求快樂和意義,會不會導(dǎo)致以犧牲成功為代價呢?如果好成績和好學校不再是動力,學生們會不會喪失學習興趣呢?或者,如果升職和加薪已經(jīng)不能再吸引員工的話,他們會不會因此不再努力了呢?
我在努力向“感悟幸福型”轉(zhuǎn)變的過程中,也經(jīng)常考慮它是否會影響我自己的成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曾經(jīng)是我的座右銘,它幫助我取得了很多成功。我也曾為自己的決定擔心,擔心自己會中途放棄這一目標,擔心自己會懷念“忙碌奔波型”的生活。但實際上,接下來所發(fā)生的一切卻完全相反。
從“忙碌奔波型”轉(zhuǎn)變?yōu)椤案形蛐腋P汀保⒉淮碜龅酶倩蚴菬岢罍p少,它的意義在于將正確的事情做得更好,即那些對現(xiàn)在和未來都有益處的事情。同樣,從“享樂主義型”轉(zhuǎn)變成“感悟幸福型”,快樂也不會減少,不同的是,要學會適當?shù)叵順范皇菬o止境地放縱。幸福的人不會接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觀點,因為他不但享受著他所做的一切,同時也在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這樣的人往往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對意義和快樂的需求
只有快樂不足以達到幸福的境界。同樣,只有目標也不夠。首先,無論目標再怎么偉大,長期堅持同一件事都是非常困難的,如果過程中沒有快樂,我們便難以持久地堅持目標。對于光明未來的預(yù)見通常只能在短時間內(nèi)成為我們行動的動機。其次,有些人也許可以忍受沒有及時滿足的痛苦,就像“忙碌奔波型”的人一樣,但他們一定是不幸福的。
在《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一書中,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討論了大屠殺生還者在生命里找尋意義的過程。雖然他們在集中營里經(jīng)歷的每一天都是慘無人道的,身心遭受了巨大的傷害,但其中有些人卻在那里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找到了目標感:有些人期待有一天能與親人重逢,有些人則想著將來要把這段歷史公之于眾。當然,據(jù)此就推斷出他們在集中營里是幸福的,顯然是十分荒謬的,因為幸福不止是有意義。我們需要意義,也需要快樂;我們需要現(xiàn)在獲益,也需要在未來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