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中國并沒有因對社會主義的堅持而蒙蔽了自己的雙眼,她也認識到了社會主義的不足。毛澤東逝世后的一場公開辯論,討論了中國社會主義的本質與前途、毛澤東到底犯了什么樣的錯誤,以及中國以后將何去何從等問題。1981年取代華國鋒成為中共中央主席、1982年成為總書記的胡耀邦,在接受意大利共產黨日報《L'Unit 》采訪時向自己和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一個問題:“自從十月革命以來,60年過去了。為什么眾多的社會主義國家沒有在發(fā)展上超越資本主義國家?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中國領導人對社會主義的信仰也沒有阻止他們重新評估甚至欣賞他們在出訪中所見的資本主義制度。當時負責工業(yè)發(fā)展的國務院副總理王震曾經在1978年11月6日到17日出訪英國。王震被英國工人階級所享受的高度發(fā)達的經濟與社會發(fā)展水平震驚。在出訪之前,王震對于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認識大部分來自馬克思的作品。王震一度以為自己會在倫敦看到貧民窟以及貧窮與剝削。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發(fā)現自己的工資僅僅是倫敦一個垃圾收集工的1/6。在訪問結束之時,王震已經對英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和中國對社會主義的堅守有了更加準確的認識:我看英國搞得不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三大差別基本消滅,社會公正,社會福利也受到重視,如果加上共產黨執(zhí)政,英國就是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
王震所理解的共產主義,等同于他所見的英國的發(fā)展程度輔以共產黨領導,體現了一種腳踏實地地面對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態(tài)度,以及對共產黨的忠誠。如果沒有這種務實的心態(tài)做后盾,中國對社會主義的信仰將會扼殺任何真正的市場經濟改革。
中國經濟改革過程中最非凡的特征或許在于,中國共產黨在市場化轉型的30年中不但沒有消亡,而且發(fā)展得更加強大。這既非源于共產黨本身的堅不可摧,也不是因為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而是體現出共產黨在失敗的社會主義試驗之后所展現出的組織靈活性與適應性。但中國改革更為卓著的特征是,為了挽救社會主義而進行的改革卻在不經意間為中國帶來了市場經濟。在這個中國故事里,特洛伊木馬實際上是“實事求是”的微言大義。當轉型中的中國成為一個巨大的經濟試驗室時,市場競爭的力量開始展現它的魔力。在嘗試性的探索中,資源流向了能讓其產生最大利潤的領域,制度與組織結構的改革促進了集體學習的進程。中國在對毛澤東遺留下的體制修修補補的同時,不斷在坎坷曲折的道路上前行,最終在30年后發(fā)現,挽救社會主義的改革,引領中國進入了市場經濟時代。在柏林墻倒塌之后,前蘇聯國家摒棄了社會主義,中國則開始了以拯救社會主義為目標的改革。饑餓的村民在自己的村莊里搞起了家庭聯產承包,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表現超越了國營企業(yè),個體戶和創(chuàng)業(yè)者的興起比國營企業(yè)的改革更能給城市帶來活力,最終,市場經濟完勝計劃經濟,市場終于春回神州大地。中國經濟改革的故事是堅強的民營企業(yè)家的故事,是勇敢的零星社會試驗的故事,也是謙遜又剛毅的中國人民為了美好生活奮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