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北京的位置由原來的地址向東北遷移了很多。這新城的西南角同舊城的東北角差不多接壤,這就是今天的宣武門迤西一帶。雖然金城的北面在現(xiàn)在的宣武門內,當時元的新城最南一面卻只到現(xiàn)在的東西長安街一線上,所以兩城還隔著一個小距離。主要原因是當元建新城時,金的城墻還沒有拆掉之故。元代這次新建設是非同小可的,城的全部是一個完整的布局。在制度上有許多仍是承襲中都的傳統(tǒng),只是規(guī)模更大了。如宮門樓觀、宮墻角樓、護城河、御路、石橋、千步廊的制度,不但保留中都所有,且超過汴梁的規(guī)模。還有故意恢復一些古制的,如“左祖右社”的格式,以配合“前朝后市”的形勢。
這一次新址發(fā)展的主要存在基礎不僅是有天然湖沼的離宮和它優(yōu)良的水潭,還有極好的糧運的水道。什剎海曾是航運的終點,成了重要的市中心。當時的城是近乎正方形的,北面在今日北城墻外約二公里,當時的鼓樓便位于全城的中心點上,在今什剎海北岸。因為船只可以在這一帶停泊,鐘鼓樓自然是那時熱鬧的商市中心。這雖是地理條件所形成,但一向許多人說到元代北京形制,總以這“前朝后市”為嚴格遵循古制的證據(jù)。元時建的尚是土城,沒有磚面,東、西、南,每面三門:唯有北面只有兩門,街道引直,部署井然。當時分全市為五十坊,鼓勵官吏人民從舊城遷來。這便是遼以后北京第二次的大改變。它的中心宮城基本上就是今天北京的故宮與北海中海。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滅了元朝,次年就“縮城北五里”,筑了今天所見的北面城墻。原因顯然是本來人口就稀疏的北城地區(qū),到了這時,因航運滯塞,不能達到什剎海,因而更蕭條不堪,而商業(yè)則因金的舊城東壁原有的基礎漸在元城的南面郊外繁榮起來。元的北城內地址自多曠廢無用,所以索性縮短五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