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鏈接的影響力
如果我們順著六度空間理論往下走,就會發(fā)現一個更有趣的現象——越是與我們生活離得遠的人,他們信息傳遞的威力可能越大。這個看起來有些怪異的現象其實很簡單。與我們很近的那些人,包括親戚、朋友、同事,大多數人的生活圈子跟我們是很接近的,有些還可能是重疊的。在這個圈子中流動時我們會發(fā)現,由于大家會經常性地交換信息,一些我們已經認識的人或者已經知道的信息被反復地轉述和傳遞,事情變得不是那么有效率。恰恰是那些與我們的生活交集不是那么緊密的人,可能掌握了很多我們所不了解的信息和資源,并且透過他們,我們可能進一步了解到更多我們所熟悉的生活圈子以外的信息,同樣,我們的信息也可能被傳遞到其他的圈子中去。這樣,信息就實現了在不同圈層中的傳遞,并且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這些所謂的泛泛之交與我們之間形成的是一種微弱的關聯——僅僅是認識或者有過一面之緣甚至從來未曾謀面,交往并不深厚,因此他們并不足以進入我們生活的核心圈層。這種微弱的關系被稱為“弱鏈接”。雖然鏈接的關系是松散而微弱的,但其傳遞信息的速度和效率卻是相當驚人的!一些人把這種信息傳遞與人際關系之間的微妙現象概括為“弱鏈接的影響力”。
一個很經典的例子是,1947年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隨機對幾百名工作人員進行了采訪,采訪的主要內容是他們如何找到現在的工作的。在整理調查記錄時,馬克發(fā)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與我們傳統的觀念不同,大部分人并不是通過自己求職或者通過專職機構推薦而找到工作的,人脈關系在求職過程中的作用顯然要大得多——有56%的人實際上是通過他人的介紹找到工作的,并且越是薪水高、待遇好的職位,人脈關系的作用就越明顯。而這種具有強大威力的人脈往往并不是由我們所熟識的親朋好友構成的,而是一些令被調查者都感到有些意外的疏遠的人際關系構成。這顯然與我們的常識有些相悖,但如果靜下心來觀察,古人早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有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無巧不成書。在這里,所謂的“巧”,往往是那些看起來生疏的不可能帶來效益的人際關聯,卻在事情的進行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促成了事件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現實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發(fā)生:甲在某次機會中遇到了乙,兩個人可能很久不見,于是彼此寒暄問候,并聊起最近的生活狀況。這個時候甲說自己剛剛辭了工作賦閑在家,準備再找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工作。乙突然想起前陣子丙正好要招人,于是問甲是不是感興趣,要不要試試。甲同意了,乙便將甲推薦給丙,如果丙錄用了甲,那么甲便通過多年不見的乙獲得了一次新的工作機會。盡管甲和乙之間的人際關系并不是很緊密,但這絲毫不影響這種個人關系可能帶來的效益,甚至正是因為兩個人生活圈子存在差異,使彼此間接觸的社交邊界擴展了,信息量也隨之變大,反而變得更有效率。
說到這里我想起一件讓人感觸頗深的事。我認識一個大齡女孩子,這個女孩子很想盡快找到一個如意郎君把自己嫁出去,于是她動用了她能動用的一切資源——所有的親戚、朋友、同事。大家都很替她著急,所以都很盡心盡力地物色人選。由于女孩子是一名公務員,生活的圈子比較固定,人們在彼此詢問信息時就常常會出現重復。這就導致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發(fā)生——女孩子被好意的人們安排著相親了將近100來次,其中居然有很多都是重復的對象!這還不包括女孩子自己和朋友們已經篩選掉的重復信息!時間一晃過去了兩年多,女孩子因為頻繁的低效率的相親已經筋疲力盡,甚至有些恐慌。就在她感到有些絕望時,一個很久不聯系的同學看到了她苦惱的留言,于是跟她聯系,并向她介紹了自己的同事——一名在北京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女孩子和那名工程技術人員開始在網上聯絡,后來又在春節(jié)前后見了面,彼此感覺都很好,不久之后兩個人便牽手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女孩子也將工作遷到了北京。很讓人皆大歡喜的結局,卻也讓人十分感嘆——如果不是那名偶然的介紹人,女孩子還要在婚姻的殿堂前徘徊多久呢?
這個現實的故事可以看做是對弱鏈接強大影響力的有力詮釋。那些看起來并不如想象中重要的人際關系,在特定的社會交往中常常擁有比緊密的親友關系更強大的威力,往往是起到關鍵作用的一環(huán)。從某種角度上說,在社會活動中,弱鏈接比以親友關系為代表的強鏈接可能更具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