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并不知曉,當三毛愛上畢加索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態(tài),但我們可以預知,那一定是與芥川龍之介相似的靈魂相吸。
畢加索最令世人所知的仍然是他蛻變時期的作品,那些完全無視美術作品中最基本的透視法則的作品,成了一個時代的最璀璨的明星。當時,他最著名的一幅畫是《格爾尼卡》。
那是在1937年,當時世界大戰(zhàn)已經(jīng)爆發(fā),西班牙的格爾尼卡小鎮(zhèn)被德國法西斯的空軍夷為平地。與許多明哲保身的藝術家不同,畢加索是有著一份強烈的正義之心的。他知道了這件事之后極為憤慨,于是為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畫了《格爾尼卡》這幅壁畫,他要以自己的繪畫作品來對法西斯暴行表示強烈抗議。
這幅畫結合了立體主義、現(xiàn)實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風格,而這些正是畢加索最擅長的。他將自己的全部才能都用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在畫中充分淋漓地表現(xiàn)出了那個小鎮(zhèn)人們的痛苦和磨難。
在畫的最右邊,是一所著了火的房子。我們不妨猜測這所房子之所以著火,是因為來自侵略者炮彈的轟炸。這房中未被炸死的人們想要逃脫,一個直接從上面跳了下來,還有一個往畫面的中心沖去。那直接跳下來的女人雙手張開,也許她已經(jīng)死去,也許即將接近死亡;而那往畫面中心沖去的女人只有一個頭顱,也許她已經(jīng)死去,只是靈魂仍在看著這個痛苦的小鎮(zhèn)。
畫的左邊有一個母親抱著她已經(jīng)死去的孩子,撕心裂肺地朝天哭嚎著。當戰(zhàn)爭打響,最痛苦的人也許就是母親,因為她們是如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美麗完整的人生。她們看著自己的孩子出生,開始學會爬行,學會走路。她們欣喜愉悅地感受孩子在自己臉上親吻時的幸福。所以當戰(zhàn)爭到來,哪怕全世界都滅亡,她們仍希望孩子能夠活下來。因為他們還那樣小,甚至不知道戀愛是什么顏色。
所以這個母親的撕心裂肺,是整幅畫面中最痛楚的角落,甚至是一切痛楚的根源。
我們驚訝于藝術家的表現(xiàn)力,那樣的線條雖然簡單,但卻只有畢加索這樣的天才,才能讓我們感受到畫中的憤怒和悲愴。
在這幅畫的下方,地上有一個戰(zhàn)士的尸體,他一手握劍,劍旁是一朵正在生長著的鮮花。也許他是想用手中的劍去守護這個曾經(jīng)帶給他快樂和安寧的小鎮(zhèn),但他的力量太小,最終只能含恨倒下。但他守護家人的心卻如同鮮花一般美麗,在這即將成為廢墟的小鎮(zhèn)上,盛放出不合時宜的艷麗。
在畫中央的上邊,右面有一雙從窗口斜伸進的手臂,手中握著一盞燈,發(fā)出強光,照耀著這個血腥的場面,照耀著這個本不該發(fā)生的人間慘劇。
畢加索是反對戰(zhàn)爭的,他擁有一個藝術家的悲憫和仁慈。許多年后的今天,他筆下的鴿子依然作為和平的象征被張貼在世界各地。一個藝術家或許會擁有很大的藝術成就,但不論多大的藝術成就,我們都只能說他是一個成功的藝術家。但如畢加索這般憐愛整個世界的人,我們必須稱他是一個偉大的人。不論他的人格還是他的作品,都是如此感動人心。
所以,愛上畢加索的三毛簡直是太有眼光了。就算當時畢加索已經(jīng)是一個老頭子了,比不上當下年輕人推崇的影視歌星,他可能唱歌并不好聽,長得也完全不偶像,但他的心是偉大的,他的藝術是偉大的,對于這樣一個人,不論你怎樣愛他都不為過。只不過,在那個年紀里的小女孩,誰會去喜歡畫著抽象畫的畢加索呢?只有三毛,只有三毛在眾多的藝術品中,看到了畢加索的光華,并深深為之癡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