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哲學(xué)簡史》4.5 “忠”與“恕”

中國哲學(xué)簡史 作者:馮友蘭


《論語·顏淵》篇里記載,仲弓問仁,孔子回答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雍也》篇里還記載,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p>

因此,仁的實踐包含了為人著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睋Q句話說,“己之所欲,亦施于人” 。這是“仁”的積極方面,盡己為人謂之忠?!叭省钡暮x并不僅是“己之所欲,亦施于人”,還有另一方面“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兩方面合起來,稱作“忠恕之道”,孔子認(rèn)為,這就是把仁付諸實踐的途徑,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仁之方”。

后來,有的儒家把忠恕之道稱為“絜矩之道”,意思是說,以自己作為尺度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抖Y記》中有一章《大學(xué)》,匯集了公元前3世紀(jì)到前2世紀(jì)儒家的一些著述,其中說:“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p>

《禮記》中還有一章《中庸》,傳說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其中第十三節(jié)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蠛踝?,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上述《大學(xué)》的段落著重講的是一個人本著“忠”和“恕”的原則做人時,怎樣由人及己,懂得所不當(dāng)做的方面;引自《中庸》的段落著重講的則是一個人本著“忠”和“恕”的原則做人時,推己及人,怎樣主動去做。無論是哪種情況,用以衡量自己行為的準(zhǔn)則,都出乎自己,而不在于別人。

“忠”和“恕”的做人原則也就是“仁”的原則。因此,一個人按“忠”“恕”行事為人,也就是“仁”的實踐。這種實踐引導(dǎo)人去完成對社會的責(zé)任和義務(wù),其中就包含了“義”這種為人的品質(zhì)。因此,“忠”和“恕”乃是人的道德生活的開頭,也是它的完成?!墩撜Z》中,孔子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釉唬骸ā!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保ā墩撜Z·里仁》)

每人內(nèi)心都有衡量行為的一把尺(絜矩),隨時都在使用它來衡量別人和自己。實踐“仁”的方法就是這樣簡單。因此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保ā墩撜Z·述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