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本清張只有小學文憑的最基礎學歷,而且家中貧困,小倉時代也不曾干過什么收入豐厚、地位穩(wěn)定的工作。1929年他20歲時,還曾被小倉警察逮捕,用竹刀痛打拷問,1933年,“特高”監(jiān)視中的松本清張又被刻意征召進行軍事訓練,大大影響了他在《朝日新聞》的工作。這些經歷,注定使得松本清張看到、感受到日本社會很不一樣的一面,也讓松本清張一輩子對于國家體制充滿不信任的敵意。
1950年代后期,松本清張雄踞日本暢銷作家冠軍寶座二十多年,不過“書暢銷”卻不見得等于“受歡迎”,松本清張從來不是日本“最受歡迎”的作家。
他沒有得到“文化勛章”,他也沒有得到“國民榮譽獎”。不管是日本政府或民間,在考慮重點選擇外翼日本戰(zhàn)后作家作品時,幾乎都主動跳過松本清張。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安部工房,乃至后來的村上春樹都有大量英譯作品,相對的,最多日本人閱讀的松本清張,卻一直走不出日本。
這中間牽涉的不止是通俗文學與純文學的隔閡而已。更重要的,日本人普遍不愿外人透過松本清張的筆來看日本、了解日本。
如果要選一部作品代表松本清張的整體風格,我一定選《日本的黑霧》。這么說吧,松本清張寫作的出發(fā)原點,就是認定日本上空籠罩著種種黑霧,他的責任,就是努力撥開黑霧,逼日本人看到、看清自己真正丑惡的一面。
日本人多么重視“面子”,又多么會裝點表面的秩序與美,即使遭遇二次大戰(zhàn)戰(zhàn)敗那樣的大挫折,幸存的日本人都不想也不敢認真檢討,看看自己的國家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日本政治思想家丸山真男,戰(zhàn)后干冒大不韙直言檢討“天皇制”,檢討日本政治文化中的戰(zhàn)爭責任,是難得的“良心之鐘”。從一個角度看,松本清張和丸山真男其實扮演的是同樣的角色,松本清張的“良心之鐘”不是要喚醒日本人,而是要叫日本人承認自己本來就是清醒的,不能再假裝沒看見、沒聽見,不能再假裝對于周遭發(fā)生的事沒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