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書解人》雨在義山(7)

讀書解人 作者:王蒙


筆者曾經(jīng)有一個講法:真正的藝術(shù)(有時還包括學術(shù))是具備一種“免疫力”的,它帶來憂愁也帶來安慰與超脫,它帶來熱烈也帶來清明與矜持,它帶來冷峻也帶來寬解與慈和,它帶來牢騷也帶來微笑,帶來悲苦也帶來信念,帶來熱鬧也帶來孤獨,帶來柔弱也帶來堅韌,帶來誤解、歪曲、誹謗也帶來永遠的關(guān)注與共鳴,有詩應去病,得韻自怡神!也許李商隱的感情與意志是柔弱的,但當這些柔弱化為千錘百煉的詩篇以后,這些詩便是很強很強的了——套用斯大林時代一首蘇聯(lián)歌曲的歌詞,叫做(這些詩)“在火里不會燃燒,在水里也不會下沉!”

最后,讓我們從比較義山的“雨詩”與其他詩人的“雨詩”(詞)出發(fā),探討一下李商隱的性格以及他的身世的性格根源吧。杜甫有句“文章憎命達”(《天末懷李白》),義山有句“古來才命兩相妨”(《有感》),其實綜觀義山一生,并未遇到類似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乃至王安石、蘇軾那樣的政治挫折,政治危難,政治的險情,除了在派別斗爭中他的某些行為“表現(xiàn)”為時尚所不容以外,他沒有獲過罪,入過獄,遭過正式貶謫。但他的詩文要比上述諸人哀婉消沉得多。盡管他的詠史詩表達了許多清醒的見解,表明他不無政治判斷力、政治智慧,但他顯然缺少政治家的意志與決心,尤其缺少封建政治家的認同精神,即他未能對時代、對朝廷、對皇帝、對同僚,也不能對社會各階層與廣大百姓認同,又不能像道家或儒家的另一面那樣與天地、與自然、與宇宙萬物認同。杜甫的“好雨知時節(jié)”,是站在被滋潤的萬物萬生的立場上寫的,其心甚“仁”,因而“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他對雨充滿希望,對明日的“曉看”充滿希望,他替萬物承載了“春夜喜雨”的濕潤與重量,他代萬物立言。李商隱詠雨之作中有“雨氣燕先覺,葉蔭蟬遽知”(《送豐都李尉》)句,體會了一下燕、蟬、身外的生命的感受,“先覺”“遽知”則仍然是且疑且驚,無定無力:“先覺”固然覺了,仍然吉兇難卜,更不知“先”以后的事會發(fā)生些什么;“遽知”葉蔭則更含有一種夏將盡晴日將盡的觸目驚心的顫抖?!案魳滗?,通池點點荷”句也不算悲涼,但是這里的樹與荷對于雨來說,是不相通的,它們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是陌生的、漠然的。“留得枯荷聽雨聲”亦如是,“枯荷”與“雨聲”之間的關(guān)系仍然是被動的,無相求相知相悅之情的,這就與錦官城里的紅花對喜雨的欣然迎接與接受全然不同了。這些句子,在李商隱的詠雨之作中還是比較明快的,其他,就更加顧影自憐,心事重重:義山多寂寞,渾若不勝雨!“秋應為黃葉,雨不厭青苔。離情堪底寄,唯有冷于灰?!保ā都呐岷狻罚┣?、黃葉、青苔與雨渾然一個凄凄迷迷的世界,這世界似乎只余下了一個“冷于灰”的詩人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