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歷史大師談》第二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9)

中國歷史:大師談 作者:張蔭麟


我們試看列國都城在地圖上的分布很容易發(fā)現(xiàn)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它們都鄰近河流;以現(xiàn)在所知,幾無例外。一部分固然因為交通的便利,一部分也因為河谷的土壤比較肥沃,糧食供給比較可靠。城的作用在保衛(wèi),貴人的生命、財富以及祖先神主的保衛(wèi)。國都的主要居住者為國君的家族和他的衛(wèi)士、“百工”;在朝中做官的卿大夫和他們的衛(wèi)士。大多數(shù)國家的朝廷,像王室的一般,內(nèi)中主要的官吏有掌軍政的司馬,掌司法和警察的司寇,掌賦稅和徭役的司徒以及掌工務(wù)如城垣、道路、宗廟的修筑的司空。國都里的重要建筑,有國君的宮殿、臺榭、苑囿、倉廩、府庫、諸祖廟、祀土神的社,祀谷神的稷,卿大夫的邸第和給外國的使臣居住的客館。這些建筑在城的中央,外面環(huán)著民家和墟市。墟市多半在近郭門的大道旁。郭門外有護(hù)城的小池或小河,上面的橋大約是隨時可以移動的。城郭的入口有可以升降的懸門。城門時常有人把守,夜間關(guān)閉,守門的“擊柝”通宵。貨物通過城門要納稅,這是國君的一筆大收入。

都邑也是商業(yè)的中心。至遲在春秋下半期,一些通都里已可以看見“金玉其車,文錯其服”的富商。他們得到闊大夫所不能得到的珍寶,他們輸納小諸侯所不能輸納的賄賂。他們有時居然闖入貴族所包辦的政治舞臺。舊史保存著兩個這樣的例子:(1)前五九七年,晉軍大將知■在戰(zhàn)場被楚人俘了。一位鄭國的商人,在楚國做買賣的,要把他藏在絲綿中間,偷偷地運走。這計策已定好,還沒實行,楚國已把知■放還。后來那位商人去晉國,知■待他只當(dāng)是他救了自己一般。那商人謙遜不遑,往齊國去了。(2)前六二七年,秦人潛師襲鄭,行到王城和鄭商人弦高相遇。弦高探得他們的來意,便一方面假托鄭君的名義,拿四張熟牛皮和十二只牛去犒師,一方面派人向鄭國告警,秦人以為鄭國已經(jīng)知道防備,只好把襲鄭的計劃取消了。這兩個故事中的商人都是鄭人。如故事所示,鄭商人的貿(mào)易范圍至少西北到了王城和晉國,東到了齊國,南到了楚國,鄭國最早的商人本是鎬京的商遺民,當(dāng)鄭桓公始受封的時候,跟他們一同來到封地,幫他們斬芟蓬蒿藜藿,開辟土地的。鄭君和他們立過這樣的盟誓:“爾無我叛,我無強(qiáng)賈,毋或丐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编嵁?dāng)交通的中心,自東遷時便有了一群富于經(jīng)驗的商人,他們又有了特定的保障,故此鄭國的商業(yè)特別發(fā)達(dá)。但這時期商人所販賣的大部分只是絲麻布帛和五谷等農(nóng)產(chǎn)品,加上些家庭的工藝品。以傭力或奴隸支持的工業(yè)還沒有出現(xiàn)。

周人的貨幣,除貝以外還有銅。西周彝器銘文中每有“作寶尊彝,用貝十朋又四朋”一類的記錄。也有罰罪取“金”即銅若干寽字亦作鋝的記錄。傳說周景王前五四四至前五二一年已開始鑄大錢。但貝和“金”似乎到春秋時還不曾大宗地、普遍地作貨幣用,一直到春秋下半期,國際間所輸大宗或小宗的賄賂還是用田土、車馬、幣帛、彝器或玉器,而不聞用貝或用“金”,錢更不用說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