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對聯(lián)合國有關維和任務的討論顯示出了更多的興趣,這其中包括人權問題、有關執(zhí)行國際社會保護權的討論。隨著中國更多的參與,全球治理逐漸表現(xiàn)出一種審慎、平衡的方式。中國在原則上支持對出現(xiàn)人道主義危機的國家進行干預,保護當?shù)鼐用竦陌踩蜋嗬?,同時也呼吁國際社會關注加強這些國家政府的執(zhí)政能力,以幫助它們更好地保護各自國民的人權。中國處理問題的獨特方式要求更多地依賴于私下勸導而非直接譴責。另一方面,中國同樣以謹慎與均衡的方式表達對環(huán)境問題的憂慮。對中國來說,保護環(huán)境是所有國家應當共同承擔的責任,但一個國家追求內部發(fā)展的主權必須得到承認。
在中華盛世下,中國將會堅持兩套理念的均衡:對國家主權和國際社會的普遍憂慮顯示同等的尊重;在多元化的背景下鼓勵和諧,同時強調對整體目標與利益的團結(如和平安全、消減貧困、普及教育、對抗艾滋病、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禁運、反恐、打擊毒品走私、婦女販賣等)。迄今為止,中國在世界各國控制非洲艾滋病的努力中一直扮演著主動角色,證明了它對自由國際秩序的貢獻遠遠多于一個旁觀者。對艾滋病病人的同情讓中國與其他大國一起主動地參與到全球的公共健康治理中。自中華盛世開啟之始,這種謹慎的姿態(tài)將會成為中國參與國際治理的主導方式。
美籍華人慶祝建國62周年(美國費城唐人街2011年9月29日)而且,中國可能重新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中華盛世下世界和平的指導原則。這一原則最早是1954年由周恩來總理與印度總理尼赫魯提出的。G20可能會取代G7成為治理國際金融與貿易的“董事局”,但布雷頓森林體系或WTO不會因此失去功能。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遵循前任所立規(guī)矩的傳統(tǒng)(如成語“蕭規(guī)曹隨”所云),不會大規(guī)模地取代這些二戰(zhàn)后以自由主義民主和平理論為基礎的國際機制。該理論包含兩個論點:自由貿易顯著減少了政府為尋求國家利益使用強權來實現(xiàn)的目標;自由貿易使參與者更加脆弱,因為更強的相互依賴性令他們不愿承擔使用強權的風險。布雷頓森林體系和WTO是自由貿易、非貿易保護主義精神的集大成之作。在實際操作上,如果能夠在國際市場中自由地獲取并交換資源,各國便沒有理由發(fā)動戰(zhàn)爭,用極高代價獲得同樣的東西。自1978年鄧小平開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深深地卷入二戰(zhàn)后的自由貿易體系中,與美國、歐盟、日本、其他國家形成“脆弱性依賴”。如果中國意圖破壞現(xiàn)存體系,這幾乎意味著自殺。因此,盡管現(xiàn)實中該體系在中華太平盛世下會受到?jīng)_擊,中國不可能摧毀一個已經(jīng)投入大量賭注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