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關于中國首次崛起的記錄都說明中國沒有濫用實力。我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國的文化。儒家思想教育中國領導人用勸說與模范的方式(即王道)贏得民心,而不是依靠強迫或武力威脅(即霸道)。了解中國慎用權力的傳統(tǒng),我們便可更好地推測出中國在第二次崛起時可能的行為。
中國從世紀衰落中獲得的教訓
西方列強在19世紀、20世紀初對中國肆無忌憚的侵略,給中國留下了難以彌合的傷口和深深的屈辱。今天,許多中國人對這段歷史仍然耿耿于懷,圓明園依然遺留著西方勢力的野蠻摧毀而造成的傷疤。
中國遭受帝國主義入侵的歷史使得中國呼吁正義,或者說對弱者感同身受的同情?!堵?lián)合國憲章》唯一提到“正義”一詞是在第一章第二節(jié)第三條,該詞語是1944年在中國政府的堅持下才加入原稿的。在此條款的約束下,聯(lián)合國各成員國都必須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避免危及國際和平、安全及正義”。中國參與了《聯(lián)合國憲章》的起草。經(jīng)由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出臺的憲章初稿(即敦巴頓橡樹園方案)并沒有包含“正義”一詞。在參與制定1944年敦巴頓橡樹園方案的四國中,惟有中國經(jīng)歷過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沉重打擊。當草稿送返給中國批準時,中國政府對其歷史經(jīng)歷進行反思后提出,任何一項解決國際糾紛的方案,如果不考慮正義的因素,都易使得大國將其意志強加于弱國。因此,中國政府指派其特使駐美大使顧維鈞堅持要求將“正義”一詞寫入憲章。
預測未來?
我們不能預言未來,但至少能夠設想中國今后的行為模式。我們注意到中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的兩個特點:第一,中國沒有對他國濫用權力的傳統(tǒng),甚至在它首次崛起后成為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時間里,也沒有侵略過他國;第二,中國在百年恥辱的影響下,表達出極為強烈地對國際正義的關注。
梳理近年來第二次崛起的國際行為,我們看到,與許多知名的現(xiàn)實主義國際政治專家的預測相反,崛起的中國至今并沒有制衡美國作為單一超級大國的行動。朝鮮的事例表明了這一點。在相似的情況下,斯大林很可能會操縱政治立場飄忽不定的朝鮮作為籌碼,用來對付美國。相反,中國主持召開了六方會談。我預計,低調(diào)和默許的指導精神將繼續(xù)引導中國逐步建立起新的國際秩序,一個在中國治下的太平時代。研究表明,中國近年來強化了參與聯(lián)合國維和行動的程度。在五個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2009年中國向維和行動貢獻的軍力規(guī)模僅次于法國。在西撒哈拉,中國的趙京民少將被任命為聯(lián)合國維和行動的軍事指揮官,有的研究者認為,中國在西撒哈拉并沒有資源利益,因此國家形象而不是物質(zhì)利益決定了中國的這次介入。我想指出,中國參與維和任務的深層原因并非國際形象,而是它為維護世界上其他弱勢國家的福利而作出的承諾。如前所述,這承諾是由中國對弱國感同身受的情感所導致,這種承諾將會繼續(x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