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和宗教
許多不信教的人在耶路撒冷生活了一年多后開始喜歡“擁有信仰的生活”。但他們拒絕將信仰制度化,即宗教。所以,讓我和來自三大一神教——猶太教、穆斯林和基督教的信徒或非信徒們探討一下這個問題。我的結論是如果宗教是出于自愿的、擁有共同信仰的人的聚會,對許多人來說是好事。但它必須是自發(fā)的、不受管制的、兼收并蓄的,允許個人采取和選擇他們愿意的方式把信仰納入自己的體系。當然,核心觀點必須很清晰,如上帝只有一個的信仰。要實現(xiàn)這一點,宗教就必須多元、開放、寬容、包容,必須與作為秩序和等級形式的政治脫離關系。它關心的是精神而不是物質,這樣宗教領袖就可以避免腐敗。如果你問我,我會說耶路撒冷就擁有這種精神氣質,因為它是這么多信仰和宗教的家,因為它并非富裕的城市,因為它有太多的流血和戰(zhàn)爭,因為它的建筑和規(guī)劃塑造了適當?shù)姆諊?。在會議上和論壇中這樣說了之后,我聽到了太多的反對聲音:有人會說,宗教已經墮落為仇恨,精神已經墮落為巫術和享樂主義。
新年除夕,耶路撒冷的基督徒稱之為西爾維斯特日,因為教皇西爾維斯特在335年12月31日去世。許多猶太人則認為西爾維斯特是邪惡的敵人和猶太人迫害者,但這并不妨礙數(shù)百個孩子們在新年除夕,到城市的酒吧和飯館里慶祝節(jié)日。這是個天氣陰沉的日子,我開車和一個朋友來到城市邊緣一個風景如畫的“村莊”安基連(Ein Kerem,希伯來語意為“葡萄園之春”)。那里有一群尼日利亞朝圣者,他們穿著顏色鮮艷的衣服,佩戴著各色裝飾,興奮激動地涌進安基連的一座教堂中?,F(xiàn)在還是早上,村里的人才剛剛起床活動??吹揭患铱Х瑞^開了門,我就建議進去喝一杯意大利濃咖啡暖和一下,并與在那里工作的年輕人聊聊天。老板是一個耶路撒冷年輕人,剛剛在這個村里租下一個房間。我問他為什么喜歡安基連,他說,是喜歡這里的氛圍,有很多游客,有藝術家、嬉皮士、虔誠的信徒和各色飯館。我向朋友提到,巴勒斯坦人在1948年被迫離開前就一直生活在這里。他說,當今愉快和諧的氛圍背后是許多埋藏在這里的死者的眼淚。我回答說,這就是耶路撒冷的故事。對尼日利亞朝圣者來說,這沒有說到點子上。主要是因為尼日利亞朝圣者感興趣的是安基連,是撒迦利亞和妻子伊麗莎白的家,更重要的是,在基督教傳統(tǒng)看來,這里是他們的兒子施洗約翰的出生地。我們從咖啡館出來,馬上感受到早上清冷的空氣,太陽穿過云層給這里的大教堂抹上一縷陽光。這是個罕見的美麗、甜美又悲哀的時刻,讓人不由得產生一些感慨,許多人可能覺得有些多愁善感和矯揉造作,但我確實感到一種精神上的凈化??纯粗車姸嗟幕酵剑矣X得我們擁有共同的上帝,正如O.P.教我的“上帝在我們心中”。我想起上個星期我和貝淡寧在耶路撒冷郊外散步的情景,那時他已經來耶路撒冷兩個月了。太陽突然從厚厚的云層中穿過來給耶路撒冷周圍的山丘抹上一縷金黃的玫瑰色,貝淡寧高喊:“看啊,這里真有上帝?!被蛟S,這是待在耶路撒冷足夠長時間的人才會遇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