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的精神》耶路撒冷——宗教之城(9)

城市的精神 作者:(加)貝淡寧


最后,在遙遠(yuǎn)的天邊出現(xiàn)了古代城墻的殘垣斷壁和破碎的拱門,我們艱難地爬上另一座山,每個朝圣者和罪人都在高處拼命揮舞帽子:啊,耶路撒冷!棲息在其永遠(yuǎn)的高山上,白色、圓頂、堅固,用高高的灰色圍墻聚集在一起的這個嬌弱的城市,在太陽下閃閃發(fā)光,這么小,啊,簡直就像一個美國村莊那么大,里面只有4000個居民。我們一邊往山下走,一邊默默地抬頭越過寬廣的山谷向遠(yuǎn)處張望,就這樣走了一個多小時。我覺得這個群體每個人的頭腦中,都充滿著被眼前這個嬌弱的城市的宏大歷史所激發(fā)的思考、想象和記憶。沒有對眼淚的召喚,這里沒有眼淚,耶路撒冷引發(fā)的思考充滿了詩意、崇高和尊嚴(yán),這種想法在托兒所的感情中是找不到合適的表現(xiàn)的。中午過后,我們從著名的古代大馬士革大門進(jìn)入狹隘的、彎彎曲曲的街道。在數(shù)小時的時間里,我一直在試圖讓自己明白我確實已經(jīng)站在所羅門曾經(jīng)居住過的輝煌古城,亞伯拉罕曾經(jīng)在這里和諸神對話,見證了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場面的城墻依舊巍然挺立。

不過,進(jìn)入城市之后的馬克·吐溫對它的渺小并沒有留下深刻印象,他只是從有點幻滅的角度描述這個城市,注意到了它狹窄和不方便的街道。在他眼中,這個城市不是神圣和莊嚴(yán)的,而是貧困和骯臟的?!半S處可見麻風(fēng)病患者、瘸子、瞎子、白癡,他們隨時可能來到你面前,他們顯然只知道一種語言的一個單詞,那就是永遠(yuǎn)的‘賞錢’?!?他有些玩世不恭:“看到這么多殘疾的、畸形的、患病的人擁擠在這個圣地,堵塞城門,人們可能認(rèn)為時光倒流,重新回到了古代,人們期待上帝的天使隨時下凡來攪動畢士大的池水(Bethesda,基督教《圣經(jīng)·約翰書》中所載耶路撒冷一池塘的名字,池水能治病?!g者注)。耶路撒冷顯得悲涼、乏味、了無生機(jī)。我可不愿意生活在這里。”

其實,不僅馬克·吐溫不喜歡生活在耶路撒冷,我敢肯定許多耶路撒冷人也不喜歡它。不過,依然有人移居到圣城來,而且并不感到后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