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耶路撒冷的秘密是什么?為什么人們喜歡它?為什么有這么多人愿意為它去死,甚至愿意為它去殺人呢?試圖弄清楚戰(zhàn)爭中死了多少人或者有多少人“因為”耶路撒冷而死,這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沒有歷史數(shù)據(jù),不過在我看來已經(jīng)有太多的人失去了生命,我可以肯定地說:“夠了,再也不要為此死人了?!钡l能保證在不久的將來不再有人去殺人或者被殺呢?耶路撒冷詩人耶胡達·阿米亥寫道:“耶路撒冷有自殺企圖,她絕不可能成功,但她會嘗試,一次又一次地嘗試?!?/p>
實際上,仇恨存在于上帝之城內(nèi)部。這種荒謬性體現(xiàn)在許多人因為這座城市而殺人或者被殺。耶路撒冷作為上帝之城的形象已經(jīng)極端到扭曲變形的程度,許多人相信上帝在耶路撒冷的“存在”,這事實本身就證明了暴力、不寬容和仇恨的合理性。所以,耶路撒冷這一章的主題就是:耶路撒冷如何成為優(yōu)美、友好、仁慈、善良、優(yōu)雅的象征?在什么時候它是這樣的?如何才能永遠如此?有多少時候它并非如此?為什么并非如此?
丹·帕吉斯是大屠殺幸存者,1946年移民到以色列,當時他只是16歲的孩子,后來成為我所在的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講師。作為著名詩人,帕吉斯寫過一首有關(guān)耶路撒冷的精彩詩歌,題目是“永遠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