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職場新人提問說:“我知道我應該做得更好,但是很多因素不是我能控制的,比如相關環(huán)節(jié)不配合,結果事情做到一半就卡在那兒,導致我的工作沒有效率?!彼@樣說的確有些道理,因為任何人都不是在孤立的環(huán)境中工作的,都需要別人的配合。但是,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一個人的卓有成效是可以練就、可以學會的。如果一個人想趁年輕干點事情,想成為一個做事有效率的人,他應該怎樣做呢?
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的人雖然有很多事情要忙,但是工作效率非常高。我的一個朋友在出版社工作,最近我看到他們的書目,發(fā)現這些年他一直在鉆研宗教、哲學,策劃、主持翻譯或撰寫了上百本書。他不僅編了很多書、寫了很多書,還有時間看電視,甚至寫長篇文章來評論電視劇呢!
為什么有些人總能夠出成績,而有些人好像很忙,卻總是不出成績呢?說到這里我想到了一個人,就是蘇聯科學家柳比歇夫,有一本書叫“奇特的一生”,就是專門講他的。柳比歇夫是生物學家、數學家、哲學家,此外他還是翻譯家,《神曲》就是由他翻譯成俄文的。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從20世紀20年代到70年代,他一直堅持寫日記,沒有中斷過一天。他每天的日記實際上是記時間賬,記錄他每天支出了多少時間、它的產出是什么,就這樣一天不落、幾十年如一日地做這件事情。
柳比歇夫曾經講到,我們總是覺得古人的時間多、現代人的時間少,其實古代科技不像現代這么發(fā)達,現代很多技術說到底都是為了節(jié)省時間,包括電話、電梯、電腦、火車、飛機,甚至是拉鏈、電動剃須刀?,F代人擁有了很多節(jié)省時間的工具,可大家還是覺得時間不夠用,沒有時間陪孩子玩、沒有時間去樹林里走一走、沒有時間給朋友打個電話聊幾句、沒有時間回家看望父母等等。現代人節(jié)省時間的手段越多,時間就越不夠用。古代人用的工具很簡陋,但他們卓有成效,成就不凡。
比如亞里士多德,他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他的全集有好幾十卷。我們看到這一堆書都會倒吸一口涼氣,心想這一堆書什么時候能看完??蓙喞锸慷嗟率菍懗隽诉@一堆書,他還跨越多個領域,被稱為“百科全書”一樣的學者。古代寫書可跟現在不一樣,在亞里士多德那個年代,別說電腦了,連紙都沒有,是把文字刻在泥板上,然后將泥板燒制成形,才算是寫完。相比而言,我們現代人有些無所事事。正如一位叫塞涅卡的哲學家感嘆,我們一生的時間大部分花在犯錯誤及種種惡習上,很大一部分是虛擲的,整個一生幾乎沒有用來干應當干的事情。
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仿佛一面鏡子,一下子照出了自己碌碌無為的樣子。我們平時從早忙到晚,回到家里就癱軟在沙發(fā)上,好像干了很多事情。實際上,如果把一天所干的事情都記錄下來,看看到底干了什么,很多人都接受不了這個現實。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讓秘書記錄他一個月里干的每一件事情。他后來一看,真正完成的事情少之又少。德魯克是一個很懂時間管理的人,他都接受不了這個事實。他讓秘書再記錄一個月,結果發(fā)現一個月里干的事情確實是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