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歡喜》尋求公正是一種心理?。?)

冬吳相對論-心時代文集之一:歡喜 作者:吳伯凡


發(fā)燒可能是因為內在的經脈和關節(jié)不通,造成溫度升高;發(fā)熱恰恰是關節(jié)非常通暢,運動速度加快,導致活力增加,出現(xiàn)了發(fā)熱的反應。曾經有個經濟學家說不要把發(fā)燒當成是回暖,經濟有時候是不健康的發(fā)燒,而不是回暖。就個人而言,如果長期處于憤怒和抱怨的狀態(tài),以為這樣能顯示你的才氣、智慧和與眾不同,就接近于發(fā)燒的狀態(tài)了。比爾?蓋茨說,世界不會在意你的自尊,人們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有些人自尊心強到病態(tài),這就有點像發(fā)燒,周圍發(fā)生一點點變化,都會導致他劇烈的內心反應。這種反應只會危及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并不能變成外在的成就。

一個人在沒有取得成就以前,切勿過分強調自尊。對公平的過分期待,其實是與病態(tài)的自尊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個人總覺得四周的人在歧視他、無視他的存在,總在問為什么別人不如自己還比自己過得好,他就會獲得某種代償性的滿足和解脫。因為最終這些都要導向不作為,抱怨也好,過分強調自尊也好,他最后的結果都是不作為。他想出各種各樣的理由,認為自己之所以不行是因為這個游戲規(guī)則不對,是因為有壞人當?shù)?;有些事情不愿意做不是因為自己不行,而是因為自己比別人更有自尊等,這些實際上是自我欺騙和自我麻痹。讓自己免于面對當下的艱苦勞作和努力,在一個相對沒有危險的角落里自怨自艾,以獲得心理上的暫時滿足。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有時候做事情不見得立馬會有什么改變,但在做的過程中卻沒工夫去抱怨了。就好比一個人在爬山,突然不小心下滑了,這時他必須面對當下,快速決定怎樣才能攀住一塊石頭或是抓住一把草,從最危急的狀態(tài)當中挽回局面。這個時候他不會想到誰對自己不好、老板怎么對他不公平、老婆怎么對他不好,因為在他面對生命危險時,這些東西全部被屏蔽掉了。

反過來說,若一個人的大部分心思都被抱怨、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現(xiàn)象所占據,他實際上并沒有真切地面對當下。有一次我去趕火車,時間很緊張。我坐公共汽車的時候,有個人重重地踩了我一腳。如果是在平時,有人知道踩了我一腳卻連聲“對不起”也沒說,那我即使不跟他吵起來,心里也會感到非常不舒服,會很生氣,會抱怨或憤怒。但是那個時候我一點兒感覺都沒有,因為要趕火車,我整個心思都只關注能不能趕上火車,我沒有時間去管別的事情。所以,當一個人心里有很多不平之嘆,或者覺得自己沒有受到重視、懷才不遇的時候,他應該問一問自己有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是不是像許三多那樣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盁o事生非”的意思就是無事生非議!

一個人如果處于閑散、無所事事或準無所事事的狀態(tài),就會產生非議或對周圍的一切指指點點。所以一個單位內如果有很多人在非議別人,那只能說明這個公司冗員太多。如果一個公司忙到人手永遠都不夠,哪有時間去抱怨別人,去指責生活不公平?如果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自己在抱怨世界的不公平,那你肯定是個閑人,起碼在這個階段比較閑,說明你還不夠努力。

所以說,愿力、心法不是消極的避世主義,而是真真切切地改變人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