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比之二:
癢癢撓兒也叫“不求人”,又叫“老頭樂”。兩個別名一經(jīng)兒化,更有輕松俏皮的語感。1977年,在曲阜兩座戰(zhàn)國墓葬中都發(fā)現(xiàn)了“癢癢撓”--象牙被雕出了人手形狀,拇指豎直,其余四指并攏彎曲,四指指甲平齊。癢癢撓后來登堂入室,叫個如意,取的是“盡如人意”的意思。癢癢撓都有很謹慎的造型,既能抓癢又不會張牙舞爪地造成傷害,既有實用功能又可以是把玩的器物。哦呦,多么完美!這個手掌的延長物不只有工具理性,更被賦予了倫理意義:反掌以自搔兮,君子求諸己。
挖掘機的造型和功能都逼近癢癢撓,差別僅在于作用的對象(或人體、或地表)。這個大工業(yè)時代的偉大造物,是工地上的主角,是熱得發(fā)癢的地皮上的癢癢撓。老頭樂的抓、搔、撓,大型工程機械的挖、掘、扒--這些由提手旁引領的動詞含義正被逐一改寫。
人物之一:
華新民,女,五十五歲,法國籍,散文作家,民間古城保護人士。著有《為了不能失去的故鄉(xiāng)--一個藍眼睛北京人的十年胡同保衛(wèi)戰(zhàn)》。2007年歲末,《新京報》“北京地理”欄目組織的“新地標評選”即將結束。在收到組委會的邀約之后,華新民拒絕參與頒獎典禮,理由是典禮舉辦地(東城區(qū)某酒店)是“超級違章建筑”,組委會最后更換了頒獎舉辦地,華女士如約前往。
人物之二:
曾一智,女,五十五歲,生于北京,現(xiàn)為《黑龍江日報》資深記者,城市歷史建筑保護者。著有《城與人:哈爾濱故事》。2009年國慶之后,曾一智率先向宣武區(qū)和東城區(qū)文委遞交了針對“大吉片”等地段和建筑的文物認定申請。2010年年初,曾女士懷揣北京火車站的行李寄存票,與《新京報》“北京地理”的采編們在寒風中逐條胡同地走訪了大吉片。當晚,在同行者的一再催促和家人的拉扯中,曾女士登上了開往哈爾濱的列車。
老北京皮屑引發(fā)城市瘙癢?
《新京報》的報道《舊城疏散人口外遷至五區(qū)》說,北京將加大舊城人口疏散的力度。這似乎是一項有理有據(jù)地城內(nèi)移民,遷移家庭的居住條件得到改善,舊房的改造或重建必將順暢進行。這也不免讓人想到了“騰退”一詞,想到了日漸無根的市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