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悵望山河》山河不語(2)

悵望山河 作者:朱幼棣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表明了這座磚木結(jié)構(gòu)樓閣的價值?!?/p>

岳陽樓一二層都懸掛著清代張載書寫、范仲淹作的《岳陽樓記》,文與字俱佳,有一種震撼的力量。

一級一級走上去,最高一層的正中掛著毛主席手書的杜甫的《登岳陽樓》。

毛主席是當(dāng)代大書法家。他的作品,特別是晚年的草書,出入魏晉,更兼有唐草圣懷素的風(fēng)采。

岳陽樓最高一層上懸掛毛主席手書杜甫的《登岳陽樓》:這幅手書,主席生前并沒有發(fā)表過。中鋒用筆,字無定格,隨勢布白,筆勢靈動、豪邁,氣象渾穆,自然參差,似潮涌灘,字里行間,脈氣相連,如云舒卷。我凝視許久,不禁嘆服。

是杜甫的詩和晚年的境遇,是洞庭湖與岳陽樓觸動了他晚潮般的思緒?

兩位詩人的經(jīng)歷絕無共同的地方。盡管萬歲的口號,依舊在天安門廣場上空回響。盡管會見外賓時依然紅光滿面,神采奕奕。我想,抄錄這首詩時,毛澤東孤獨的心境大抵與杜甫是相似的。有一種豪邁、激烈過后,烈士暮年的蒼涼與孤獨--這是偉大人物很少流露出的另一面。兩個詩人的心靈在《登岳陽樓》詩句中獲得了共鳴。

中國的歷史,中國人的自然觀,民族思想文化的大地上總有那么一些奇特的構(gòu)造,那么一些結(jié)點,如同榫和卯,連接起柱石和棟梁,構(gòu)筑成大廈;如同人體經(jīng)絡(luò)上的穴位,既是終點也是起點,精、氣、神流轉(zhuǎn)不息。在這里,可以感受到地域民眾,乃至國家民族的脈動。

--無法回避,面對這種結(jié)點,各色人等讀出了不同的內(nèi)涵,有不同的感受與體會。

站在岳陽樓上,遙望南天,思緒浩茫。

中午,買了去君山的船票,走出岳陽樓,走下大堤。有個人守著一個高倍望遠(yuǎn)鏡,花錢可以眺望湖中的小島君山。野草侵漫,整個候船室也已經(jīng)破敗,空無一人。來到了渡口,苦苦等了幾十分鐘,被告之無船。

現(xiàn)在,君山已經(jīng)與陸地連成一片,有公路與汽車可以上“半島”。我忽然想到宋代戴復(fù)古的《柳梢青》:“不須攜酒登臨,問有酒、何人共斟?變盡人間,君山一點,自古如今。”--可如今,連洞庭湖、君山都已大變了。君山也只是因盛產(chǎn)銀針這種茶葉為人所熟知。這使我想起,泰山可乘索道纜車,直上岱頂--古人說:“登山如讀史”,如果不讀史,只余下觀光旅游,那還有多少意義?

現(xiàn)在,像岳陽樓、君山這樣的思想、文化和科學(xué)精神的結(jié)點正在不斷地被忽略和抹去。

江山與人俱老。再過幾年,還能有多少關(guān)山曉月,長河落日。

湖水浩浩,長天漠漠,不見只帆片影,確實無渡了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