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義為何如此脆弱》關于道德情感--序李建華教授《道德情感論》(2)

正義為何如此脆弱 作者:萬俊人


以市場的方式理解人的道德情感肯定不行,故在市場需求與人的道德情感之間,現(xiàn)代社會和現(xiàn)代人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了適應前者、放棄后者。這是20世紀著名的道德心理學家弗羅姆所揭示的現(xiàn)代生活和心理的基本事實。同樣,由于工具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盛行,現(xiàn)代社會和現(xiàn)代人對待情感的方式總體上已不是或很少是道德倫理的方式,而是工具理性和技術實用理性的方式。當現(xiàn)代人把同居當做是性欲之相互滿足的方式(所謂“性伴侶”)時,當人們把許多倫理交往和道德倫理關系僅僅視為相互利用的交易過程時,這種道德生活方式的改變也就似乎成了理所當然的現(xiàn)象?,F(xiàn)代人日益強烈地感覺到了人們真情的稀罕。酒醉之后不僅頭痛,而且心痛。情感的孤獨成了現(xiàn)代人普遍的心理癥候,感通與真實的道德感情則是現(xiàn)代人人格所普遍缺乏的。

從學術的角度看,現(xiàn)代的倫理學家們似乎比普通人患有更重的情感缺乏癥和感通領悟的冷漠綜合征。他們(包括我自己)或可用學術理性的專業(yè)要求來為自己辯解,但學理地處理人類道德情感問題是一回事,而是否真心關注和正視這一問題則是另一碼事?,F(xiàn)代盛極一時的西方元倫理學(meta ethics)大概是把這兩碼事合而為一了,以至于他們?yōu)榱舜_保倫理學知識的科學合法性和知識純潔性,不惜把道德情感問題當做無法科學地證明的玄題而束之高閣了。他們甚至以為,有關道德情感的問題應當交予心理學家去料理,仿佛心理學就不是科學知識似的。而我則以為,這既暴露了某些現(xiàn)代倫理學家的傲慢心態(tài),也暴露了他們心虛和不負責任的思想缺陷。

與元倫理學家們殊途同歸的,是那些近乎偏執(zhí)的理性主義倫理學家,他們熱衷于構筑普遍實用理性的道德規(guī)范,很少去關注或者有意識地躲避個人的道德情感問題。他們認為,人的情感,包括其道德情感總是特殊而歧異的,它們不能作為普遍道德規(guī)范的基礎和依據,甚至不能作為一種必要的倫理學知識來考量。然而,他們(當然還包括我本人)似乎忘記也往往易于忘記這樣一個基本的事實:對于一個缺乏足夠或者說完全缺乏道德情感的人來說,其對普遍道德規(guī)范的認可是否真實?他履行普遍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是否具有真實的道德動機和持續(xù)有效的連貫性與自覺意愿?如果普遍道德規(guī)范并沒有獲得人們的自覺認同,那么它對于人們道德行為的約束力是否僅僅具有一種強制的意味呢?因為對道德的自覺認同需要足夠的道德理性或道德推理能力,也需要且首先需要足夠的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力量。如果道德約束僅僅是一種強制,即現(xiàn)代道德與現(xiàn)代法律的文化界限又在哪里?在此,我們不能不承認,就關注人類道德情感的理論姿態(tài)和方式而言,現(xiàn)代理性主義倫理學家還真不及他們的批評對象叔本華、尼采、柏格森、海德格爾、薩特等思想家那般坦誠和真摯,雖然上述這些思想家對人類道德情感的探究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確乎值得詬病的弱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