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戰(zhàn)爭借口的選擇也與官僚系統(tǒng)內部的斗爭有關。在2003年伊拉克戰(zhàn)爭開始后不久,正當被欺騙了的人們四處詢問所謂的“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究竟在哪里時,副國“防”部長保羅·沃爾夫維茨向《名利場》雜志曝料:
“實際情況是,由于美國政府官僚系統(tǒng)方面的一些原因,我們權衡再三,最終將事件的核心定在了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上?!?/p>
在2003年的一部紀錄片《戰(zhàn)爭迷霧》中,“東京灣事件”時的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承認,當年8月4日的襲擊其實并沒有發(fā)生,當時就有許多人對事件的真實性表示懷疑。然而他沒有提及的是,8月6日,他本人和厄爾·惠勒將軍在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和軍事委員會的一次閉門聯席會議中,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北越在8月4日襲擊了美國船只。而且在“東京灣事件”發(fā)生之前幾天,麥克納馬拉就曾向參謀長聯席會議索取美軍進一步挑唆北越的行動清單。在得到清單后直到10日約翰遜總統(tǒng)正式下令采取行動之前,麥克納馬拉一直在各類會議中宣傳這些挑唆行動。這些行動包括:隨時保持艦隊巡航;增加秘密行動;在10月開始進行船對岸轟炸。
國家安全局2000—2001年度的報告指出,1964年8月4日,東京灣根本就沒有發(fā)生什么襲擊事件,在這件事情上,國家安全局故意撒謊了。由于擔心這一結論影響到阿富汗和伊拉克戰(zhàn)爭借口的可信度,布什政府直到2005年才將這份報告公之于眾。1999年3月8日,《新聞周刊》中記錄了這樣一句話,真可以算是所有謊言的鼻祖了:“本世紀以來,美國從來沒有發(fā)動過一場戰(zhàn)爭?!比欢诓际舱壑校@可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在我的前一本書《黎明》中,我曾經談到過那些導致伊拉克戰(zhàn)爭發(fā)生的謊言。在這里我不想復述它們,只想提一點:那些詳盡的宣傳攻勢、那一整套的謊言,可不只是布什政府的杰作。他的前任、“人道主義侵略”的創(chuàng)始人——比爾·克林頓,也在其中出了很大的力。自從以解放人民的借口占領古巴以后,美國又以同樣的理由推翻了多個政府。至于以防止恐怖分子進行反人類活動為名,對某些地區(qū)進行轟炸,更是幾乎成了每位總統(tǒng)的例行公事。1999年,克林頓總統(tǒng)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擋箭牌,冒著違反《聯合國憲章》的風險,不顧國會的反對,對南斯拉夫進行了轟炸。
然而這樣的“人道主義轟炸”在法律層面上還是存在著風險的,要是聯合國真的默許了這種行為的話,那么任何國家都能打著人道主義的旗號發(fā)動轟炸了。從憲法角度來看,這樣的行為開了一個壞頭,以后的總統(tǒng)采取類似行動的時候,再也不用顧及國會代表的意見了。事實上,1999年眾議院在投票中否決了轟炸的提議,但是總統(tǒng)卻一意孤行。從收效來看,這樣的轟炸絲毫沒能減少人們受到的傷害。國際刑事法庭在調查南斯拉夫問題時發(fā)現,北約的轟炸非但沒能阻止南斯拉夫的戰(zhàn)爭罪行,反而使其擴大化了。南斯拉夫的大部分罪行都是在北約轟炸期間犯下的。
然而,還有許多人道主義危機都被我們無視了,如1994年盧旺達滅族事件。這類事件往往不具備什么戰(zhàn)略價值,或是很難用軍事手段解決。在我們看來,各式各樣的災難(颶風、石油泄漏、種族滅絕等等)只有在能使用軍事手段的情況下,才是可以解決的。一旦戰(zhàn)爭開始,所謂解除災難的借口就不再需要了。例如2003年的伊拉克,美軍對石油部門嚴加保護,而對文化及人道主義機構所遭受的破壞不聞不問。2010年在巴基斯坦,美軍情愿去保護一個空軍基地,也不愿去幫助那些洪災難民。還有那些由于戰(zhàn)爭而引發(fā)的自然、人為災難也被人們無視了,例如本書寫作過程中發(fā)生的伊拉克難民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