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6~1773年,就在當地資本家正忙著用新機器設立工廠的時候,已經回到英國的亞當·斯密卻一直在專心致志地著書立說。最終完稿的時候,已不知不覺寫就了鴻篇巨制。這部5卷本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般簡稱為《國富論》)全面地向讀者闡述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機制。在第一卷,斯密闡述了勞動分工是一些國家經濟產出增長的主要原因。他用勞動分工來解釋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與各種機器的發(fā)明。關于理性人,斯密用親自觀察的實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從理論上給出假設(有一次,他在解釋制革廠的勞動分工理論時,由于注意力太集中而跌到了制革的坑里)。但是,他在書中說明勞動分工的理論時,舉的例子不是制革廠,而是他曾經考察過的制針廠。在這家制針廠,10個工人一天總共生產出48 000根針。
但是,如果把他們全都分開并獨立工作,而且他們之中沒有人接受過這項業(yè)務的專業(yè)培訓,那么每個人一天的產量肯定不到20根,甚至可能連一根針都做不出來。
由于勞動分工是國民財富的基本源泉,他提倡通過自由貿易來促進國家之間的勞動分工。《國富論》接下來分析了價格機制,他認為市場價格圍繞“自然”價格或“均衡”價格上下波動。該書的其他章節(jié)還研究了工資、利潤、企業(yè)家承擔的時間風險、利息、地租、資本與稅收等問題。關于政府的作用,他建議應該最小化:
我從來不知道那些人為了公共利益而進行政府干預會帶來什么好處。
他認為,公共部門不應該干預市場,而應該致力于保護市民、建立司法公正,以及承擔一些特定的工作,像發(fā)展教育、運輸系統(tǒng)和監(jiān)管票據信用等。
看不見的手
然而,斯密著作最重要的部分并不是他的局部分析(其中多數是正確的),而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基本原理:自由是最有效率的經濟模式。他在書中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讓每個人成為自己利益的守護者,而且依靠自私的力量,那么,資本主義經濟就是最理想的:
他只是追求自己的利益,像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一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引,去盡力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意要達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