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馮友蘭追問人生》自然(7)

馮友蘭追問人生 作者:馮友蘭


或可說:道家贊美渾沌,是另有理由底。每一種事物的性質(zhì),必與其相反者相對照,然后始可為人所覺解。用海格爾的話說,每一種事物的性質(zhì)的相反者,即是其“他”。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薄盁o”是“有”的“他”,“難”是“易”的“他”。必有“無”與“有”相對照,然后“有”可為人所覺解。必有“難”與“易”相對照,然后“易”可為人所覺解。不然則物雖有,而人不知其為有;事雖易,而人不知其為易。由此推之,則必有惡與美相對照,然后人可知美是美;必有不善與善相對照,然后人可知善是善。必須有惡與不善,以求人對于美與善底覺解,老子以為是不值得而且是很危險(xiǎn)底。不值得者,蓋既有惡與不善,人即已受其害。危險(xiǎn)者,蓋恐有惡與不善之后,人遂習(xí)于惡與不善,從下流而忘返也?!肚f子》說:“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彼f亦是此意。所以老子以為,天下有美是好底,天下有善是好底。但天下雖有美,而人須不知其有美;天下雖有善,而人須不知其有善。他反對仁義,批評孝慈。他不是說,人可以不仁不義,不孝不慈。他是說:人應(yīng)由仁義行,而不知其是行仁義;由孝慈行,而不知其是行孝慈。照老子的說法,在原始底社會(huì)中,人本來都有這些道德。人雖有這些道德,而對于這些道德,卻“不著不察”。“不著不察”,即是素樸。老子教人“抱素守樸”。他說:“圣人治天下,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又說:“圣人皆孩之”。老子欲使天下人皆如愚人,孩子,無知無欲。此即是說,欲使天下人的境界,皆是自然境界。道家所謂返樸還淳,抱素守樸,就社會(huì)方面說,是使人安于原始底社會(huì);就個(gè)人方面說,是使人安于自然境界。道家所以如此主張,因?yàn)樗麄円詾椋谷吮3炙奶煺?,不致于流于惡與不善,這是一種最穩(wěn)妥底辦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