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理論家,他大膽地使完形原則的運用超越了對物體的知覺,而擴展到社會知覺上——人們如何知覺他人,以及如何知覺他們的動機、意圖與行為。勒溫是第一個充分了解把社會環(huán)境中的人納入考慮范圍并考察他們如何感知這種社會情境的重要性的科學家。社會心理學很快就開始關注主觀情境(即這些情境如何被人們所理解)的重要性,這些早期心理學者及其主要論點請見接下來的幾頁。
這種解讀可能會相當簡單,就像我們先前所討論的“你感覺怎么樣?”的案例;其他的解讀可能看似簡單實則復雜。舉個例子來說,假設瑪利亞在第一次約會結束時在肖恩的臉頰上親吻了一下,肖恩對這個吻將作何反應?我們可能會說,答案取決于肖恩如何理解情境:他會將之詮釋為第一步,代表瑪利亞已經(jīng)打開愛的心扉?還是視之為一種泛泛的友好的表達——代表瑪利亞只想當朋友而不是發(fā)展更進一步的關系?還是他覺得那表示瑪利亞是喜歡他的,但是希望他們的關系能夠細水長流?
如果肖恩錯誤地估計了情境,他可能犯下大錯,錯過生命中的至愛,或是表錯情。不管怎樣,我們相信了解肖恩反應的最好策略,是找到一種辦法來確定肖恩是如何解讀瑪利亞的行為的,而不是討論親吻本身的客觀性質(它的長度和強度等)。然而,這些解讀是如何形成的呢?請繼續(xù)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