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總體的分,就是眾體的成;新事物的成就是舊事物的毀。物與物之間,沒有毀,便沒有成,不破不立。以道的觀點看,成毀既然相通,便是同一回事,其實無成無毀。唯有達觀的智士才懂得是非相通,原是同一回事,不用成毀的觀點看問題,而托付于循環(huán)往復的觀點看問題,按循環(huán)往復的變化行事,就是無用之用,故而無所不通,無所不通,就會無所不得。
只有達觀的智士才會通曉萬物齊一。聽任自然,將萬物看成齊一的而不去了解它的所以然,這就叫“道”。所謂得道,并非占領真理,而只是剛剛觸及真現(xiàn),心有所得罷了。
萬物變遷,自然而有規(guī)律,我們終歸不知其然,那就是“道”。
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北娋呀耘T唬骸叭粍t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一老翁飼養(yǎng)獼猴,早晚兩餐供應橡子。一天早晨,老翁對眾猴宣布說:從今天起,早晨三升橡子,晚上四升橡子。不料卻引來群猴的公憤,它們嚷嚷著要絕食抗議。老翁便改口說:那么好吧,改成早晨四升,晚上三升。群猴馬上歡呼勝利,并愉快地進餐。朝四暮三,朝三暮四,其間并無是非得失,只是順應猴子的心理作用罷了。
圣人調和是非而不去爭論,這就是“因是”、“以明”兩個輪子缺一不能行走的道理。
古代不少智士,冥想世界本源,各有心得。首先想到宇宙誕生之前,說那時候空虛無物,混混茫茫。這已達到冥思的極限,到了頂點,盡善盡美了。其次想到宇宙有了萬物,也有了人,但是萬物之間是沒有界限的。再次想到人已開始認識世界的時候,能區(qū)別主觀與客觀,能劃分萬物了,但是尚未有是非的區(qū)別。人類社會由蒙昧進入到了文明,是非問題便大爆發(fā)了,文明人振振有詞,一直爭論不休。是非成為社會性的嚴重問題,人就不肯順道而行,道就虧損了。道的觀念之所以虧損,是因為偏私觀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