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油脂對菜肴風味的影響
植物油中的大豆油、菜籽油含有葉黃素,奶油中含有胡蘿卜素。在烹制菜肴過程中,不同的油脂具有不同的色澤。一般來說,油脂除了本身色澤對菜點的影響外,原料中的蛋白質、淀粉、碳水化合物等物質受高溫也可發(fā)生分解變色,使加工后的菜點具有一定的色澤,滋潤光亮,從而增進食欲。一些動物油脂,如豬油在加熱過程中不變色,并且在一定油溫下,能保持原料的本色。
利用食用油脂沸點高,良好的導熱性及加熱后容易得到相對穩(wěn)定的溫度等物理特性,可以使烹調速度加快,菜肴成熟時間縮短,對某些質地鮮嫩的原料在加熱過程中減少水分的流失,可避免一些營養(yǎng)素隨水流失而遭到損失。
在許多食物原料中含有酯、酚、醛、醇等有機物質,這些物質在加熱烹制時,有部分物質散發(fā)在空氣中或進入湯內,形成特有的香味。如動物性原料擁有豐富的含氮有機物、礦物質及水分,若與水共同加熱,這些物質就會進入湯中。若改用高溫油炸,可使肉的表面溫度很快升到120℃以上,這時蛋白質立即凝固。肉體表面形成一層結實的膜,從而減少肉內可溶性物質的流失,并且突出了原料的本味和香味。原料在油鍋中成熟的過程也是脫水的過程,可使原料中的部分水分溢出,但其溢出的大多為原料表面的水分。
因此,油脂在烹飪過程中不僅使營養(yǎng)素損失較少,而且有些原料還會吸收部分油脂,變得酥脆,易消化吸收,并可保持菜肴一定的美觀效果和文化造型。
9.烹飪對水溶性維生素的影響
水溶性維生素主要包括維生素B1、B2、維生素C等,它易溶解于水中,并且不耐熱和光。因此,這類維生素一旦遇到熱容易被破壞,但它們在酸性環(huán)境中比較穩(wěn)定。
維生素B1主要含于谷類和豆類食品中,這類食品在烹飪時因受高溫或堿的作用,會使維生素B1大量破壞。如炸油條時,面粉中維生素B1幾乎全部被破壞。做饅頭時加堿,對維生素B1的損失也很大。而水煮食品維生素B1的損失率較低,約為25%,蒸或烤的損失率更低,約為10%。
維生素B2對熱比較穩(wěn)定,水煮、烘烤、冷凍時損失都不大,在水溶液中短期高壓加熱也不破壞。當在120℃下加熱6小時僅有少量破壞,但在堿性環(huán)境和陽光照射下極易被破壞。如將牛奶在日光下照射2小時,約50%以上的維生素B2可遭到破壞,其破壞程度隨著溫度和pH值增加而加速。
維生素C是維生素中最不穩(wěn)定的一種,很不耐熱并易被氧化。蔬菜類如切得過碎、烹制前放置過久,將增加原料與空氣接觸的時間,導致氧化損失增多。比如,將切好的葉完全浸在水中,烹制后菜中的維生素C可損失80%以上。因此,在對瓜果蔬菜的預處理時,應做到先洗后切,以減少水溶性維生素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