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天下大亂,李勣投身瓦崗寨,迅速脫穎而出,與單雄信并肩成為翟讓的左膀右臂。李勣文武雙全,翟讓多納其策。
生存與發(fā)展
瓦崗寨起義之后,最大挑戰(zhàn)在于如何更好地生存與發(fā)展。首先是到那里弄糧的問題。再有,起義的農民軍分散在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彼此缺乏聯(lián)系,難以協(xié)調作戰(zhàn),不能形成強大的威懾力量。而大隋帝國中央力量還極強大,完全可將義軍逐一擊破。這時,初上瓦崗的李勣向翟讓提出自己的建議:
今此土地是公及績鄉(xiāng)壤,人多相識,不宜自相侵掠。且宋、鄭兩地,地管御河,商旅往還,船乘不絕,就彼邀截,足以自相資助。
這一建議包涵了三層意思:
第一,東郡,即瓦崗山所在地,是翟讓、李勣故鄉(xiāng),人多相識,地主、貧民“不宜自相侵擾”。即是不要再本鄉(xiāng)本土打家劫舍,或許財物。這點直指義軍的致命弱點,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史,起義軍更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為什么成功的僅僅只有秦末的劉邦、隋末的瓦崗寨,和元末的朱元璋,關鍵就在于那些失敗的義軍在起義后,有了一定勢力便為所欲為,搶劫鄉(xiāng)里,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大盜盜跖還知道跑到千里之外搶劫,可是那些義軍連“兔子不吃窩邊草”的道理都不明白,民心已失,等到朝廷的軍隊到來,民眾還不簞壺盛漿以迎王師?。∷哉f起義造反這東西,你一定要堅持一點,就是我就是正義之師,哪怕這僅僅是個口號,你也要震天動地地去喊,這點水泊梁山做得就很好,一面杏黃大旗高高飄揚,上書著“替天行道”四個大字,可是這并不妨礙梁山好漢們打祝家莊、曾頭市、大梁府等地時一村一村的屠,一城一城的殺。有時候口號和作為是兩碼事,口號只是在你成功后給在你腳下匍匐的史官看的,讓他們好好美化美化自己。所以李勣才提出不能搶自己地盤上的東西,何況這地方也并不富庶。但是,瓦崗軍上上下下都要吃飯啊,你不去搶指望什么養(yǎng)活老婆孩子啊,這幫義軍大多都是些無賴,你不發(fā)錢激起兵變,都不用隋朝滅你,自個就把自個收拾了。后世的大太監(jiān)劉瑾怎么死的,死就死在外地的兵變演化出的蝴蝶效應上了。不過李勣早為瓦崗軍想好了出路。
第二,鄰近的宋、鄭兩地也不要搶。
第三,只搶劫行駛于宋、鄭兩郡界內之御河(通濟渠)的船只:就是搶官家的東西。一來官家的東西有質有量,搶一次就可支撐好幾個月;二來,煬帝正忙著打高麗,運河船只往來不息,隨時都可去搶;三來,搶掠的都是所謂民脂民膏,搶完雖落入自己腰包,卻也有殺富濟貧的味道,還可展現瓦崗寨是替天為民的正義之師:又有實惠又得名聲。
翟讓很爽快地批準了李勣這一建議。自此,瓦崗軍供應充足,武器精良,還有余力時常接濟一下周邊百姓,在普通百姓心中地位越來越高,來投奔的人也越來越多,很快便發(fā)展為萬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