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派丞相徐相雨帶著辯誣書到清朝總理衙門及北洋大臣兩處謝罪,其大意和給袁世凱的照會相同。清廷看完朝鮮的辯誣書后,向徐相雨詢問此事的原委,徐相雨痛恨袁世凱的專橫,于是說與俄國聯(lián)合一事是袁世凱自己憑空杜撰的,朝鮮和俄國并沒有這樣的打算,又諷諫袁世凱平日所做的種種暴虐之事,以至于清廷的大臣都認為袁世凱惹是生非,滋生事端??偫泶加H王囑托李鴻章另外尋找穩(wěn)妥的人來接替袁世凱,并馬上撤掉袁世凱。幸虧閔泳翊偷到了朝鮮給俄國公使的蓋有印章的公文副本,并把它給袁世凱,袁世凱于是將此公文呈給了李鴻章。閔泳翊又出逃至天津,向李鴻章求救,人證物證皆在。李鴻章?lián)巳鐚嵪蚩偫泶加H王匯報,為袁世凱辯解??偫泶加H王得到了李鴻章的書信后,又認為袁世凱遇事慌張,舉動暴躁,囑托李鴻章務(wù)必對袁世凱進行嚴(yán)厲的訓(xùn)誡。李鴻章將總理醇親王的囑托轉(zhuǎn)告給了袁世凱。袁世凱受訓(xùn)之后興致大減,朝鮮也因此獲得了短時間的自由。平心而論,朝鮮政府辦事荒謬無理,加上朝廷中盡是些趨炎附勢的小人,即使沒有袁世凱的逼迫,朝鮮遲早也一定會有依附俄國的計策,只不過是袁世凱加速了這一進程而已。但是袁世凱既能夠挑起事端,又能控制住結(jié)果,使朝鮮依附俄國的計劃落空,這不能不說袁世凱是個能人。袁世凱在這件事情上雖功過相抵,但是他過于熱衷功名,不明時局,就不能不說他是急躁的了。倘若當(dāng)時清朝的兵力足以和俄國相抗衡,那么袁世凱提出廢除韓王的計劃也是合乎時宜的。只是當(dāng)時英國侵犯西藏,法國吞并泰國,有識之士都為清朝感到擔(dān)憂。清朝此時已經(jīng)岌岌可危,尚且不能自保,而徒勞讓朝鮮帶著藩屬國的虛名,并阻撓朝鮮進步,自誤以誤人,真是太可笑。
袁世凱在這件事情結(jié)束后非但沒有受到朝廷的褒獎,反倒受到了朝廷的斥責(zé),在此之后他的專橫也稍微有所收斂,不再過多干涉朝鮮的政事。所以在明治二十年( 1887 )至二十一年( 1888 )之間,清朝、日本和朝鮮之間也都相安無事。在各國公使的交往過程中,袁世凱因其最初的地位極高,所以此時也難以馬上擺正身份。俄國公使因為袁世凱對朝鮮依附之事橫加干涉,心里更是充滿了怨恨。加上各國公使對袁世凱的自大,也都非常不滿。于是,俄國唆使各國公使召開會議,推舉美國公使向美國政府匯報,請美國政府直接和清朝政府接洽。因為他們知道袁世凱是李鴻章的親信,如果不從國際的角度出發(fā),是不能讓袁世凱離開現(xiàn)在這個職位的。美國公使同意后,各國公使均將袁世凱專橫自大的舉動告知了各自國家的政府。而閔泳翊在事發(fā)后立即逃到清朝,尋求李鴻章的庇護。但李鴻章對他并不在意,所以他懷恨在心,又逃到了英國,逢人便說密書是袁世凱偽造的,以期惹起兩國的爭端,從中邀功。于是歐洲的各家報紙都說袁世凱捏造國家印信,理當(dāng)治罪,又說袁世凱本非公使,沒有處理外事的權(quán)利。美國政府接到其公使的報告后,便馬上電告了駐清的美國公使,令其向清廷詰問?,F(xiàn)將美國公使照會清總理衙門的書信摘錄于下:
為照會事,照得本大臣接準(zhǔn)本國外部來文,囑詢中國派駐朝鮮袁姓,官系何等職任。聞在該國,無論各國駐高大臣有何公事會議,彼均弗肯與議,惟派所用之通使前往,屢有事件,自以為與高廷相近,與他國大臣不同。其所用官銜,按英文譯系辦事大臣,本國于此事將有行知本國駐高大臣之件,故囑轉(zhuǎn)詢中國所派駐高之員,是否即系辦事大臣,抑系二三等欽差,希即照復(fù),查照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