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十六年,也就是光緒九年( 1883 ),中法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清朝需要籌備海防,想調(diào)吳長慶的全部軍隊回國。但因日本駐朝鮮公使館有兩個中隊的護衛(wèi)部隊,為了與日本在朝鮮相持抗衡,清廷只調(diào)吳軍的大半回去駐守海防,在金州大連灣等要害部位留下了1500人駐守朝鮮。這1500人需要有個統(tǒng)領,于是吳長慶向李鴻章推薦了袁世凱,稱袁世凱的才能和智謀可以勝任。李鴻章批準了吳長慶的建議,派袁世凱擔任慶軍營務處,袁世凱終于有了統(tǒng)轄三軍的權(quán)力。“袁世凱”這三個字也終于傳到了李鴻章的耳朵里。
第三節(jié) 護君使者
吳長慶帶著軍隊去駐扎海防,袁世凱就成了駐朝鮮的這1500人的首領。袁世凱于是大力施展手段,對內(nèi)結(jié)好于李鴻章,以求達到升遷的目的;對外則唆使朝鮮人分黨,使事大黨和獨立黨兩派劃分界限,互相傾軋。獨立派的首領是金玉均、樸永孝等人,事大派的首領是閔泳翊( 按:閔氏的侄兒 )。袁世凱和閔泳翊訂立了很多秘密的交易,閔泳翊便給袁世凱通風報信,凡是韓王的一舉一動,無一遺漏。而朝鮮朝野才智杰出之人,均因受到清政府的壓制而憤恨不已,朝鮮的人民也是備受清兵的凌辱,只有昏聵的韓王,依然猶豫不決??傊r除去閔氏家族外,沒有不愿意脫離清朝而獨立的。清朝和法國的戰(zhàn)爭爆發(fā)后,法國的海軍攻占了福州、臺灣,清朝的形勢岌岌可危,朝鮮想脫離清朝控制的趨勢也愈加明顯。袁世凱雖然通過施展詭計和陰謀,也只能刺探到韓王的秘密,哪里能阻止朝鮮人民的意愿呢?袁世凱眼看事情將要敗露,于是密報李鴻章,現(xiàn)將其稟告的內(nèi)容附錄于下:
朝鮮君臣為日人播弄,執(zhí)迷不悟。每向王前煽動,王亦深被其惑,欲離中國而獨立。探其本原,由法人釁起,料中國兵力難分,不惟不能加兵朝鮮,更不能起釁俄人,欲乘此時機,接引強鄰,稱雄自主,不受制中國,亦不俯首他邦。此等意見,舉國之有權(quán)勢者,半皆如是,獨閔泳翊等,意見稍歧。似此情形,竊慮三數(shù)月后,形跡必彰。朝鮮屏藩中國,實為門戶關鍵,他族逼處,殊堪殷憂。該國王日事嬉游,不親朝政,復見異思遷,朝令夕改,近來受人愚弄,似已深信不移。如不設法杜其鶩外之心,后患實非淺顯。卑職謬膺重任,日思維系,不避艱險,竭力圖維,初猶譬喻可悟。自中法兵端開后,人心漸歧,舉動漸異,雖百計誘導,似格格難入。卑職日夕焦思,寢興俱廢,大局所關,不敢壅于憲聽。近聞臺、福兩處告警,訛言四起,恐韓人不久必有鬼蜮之謀,益難設想;外署雖與日本不睦,而王之左右咸用其謀,不知伊于胡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