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龍蟲并雕齋瑣語》012 勸菜(1)

龍蟲并雕齋瑣語 作者:王力


中國有一件事最足以表示合作精神的,就是吃飯。十個或十二個人共一盤菜,共一碗湯。酒席上講究同時起筷子,同時把菜夾到嘴里去,只差不曾嚼出同一的節(jié)奏來。相傳有一個笑話。一個外國人問一個中國人說:“聽說你們中國有二十四個人共吃一桌酒席的事,是真的嗎?”那中國人說:“是真的?!蹦峭鈬苏f:“菜太遠(yuǎn)了,筷子怎么夾得著呢?”那中國人說:“我們有一種三尺來長的筷子。”那外國人說:“用那三尺來長的筷子,夾得著是不成問題了,怎么彎得轉(zhuǎn)來把菜送到嘴里去呢?”那中國人說:“我們是互相幫忙,你夾給我吃,我夾給你吃的?。 ?/p>

中國人的吃飯,除了表示合作的精神之外,還合于經(jīng)濟的原則。西洋每人一盤菜,吃剩下來就是暴殄天物;咱們中國人,十人一盤菜,你不愛吃的卻正是我所喜歡的,互相調(diào)劑,各得其所。因此,中國人的酒席,往往沒有剩菜;即使有剩,它的總量也不像西餐剩菜那樣多,假使中西酒席的菜本來相等的話。

有了這兩個優(yōu)點,中國人應(yīng)該躊躇滿志,覺得圣人制禮作樂,關(guān)于吃這一層總算是想得盡善盡美的了。然而咱們的先哲猶嫌未足,以為食而不讓,則近于禽獸,于是提倡食中有讓。起初是消極的讓,就是讓人先夾菜,讓人多吃好東西;后來又加上積極的讓,就是把好東西夾到了別人的碟子里,飯碗里,甚至于嘴里。其實積極的讓也是由消極的讓生出來的:遇著一樣好東西,我不吃或少吃,為的是讓你多吃;同時,我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知道你一定也不肯多吃,為的是要讓我。在這僵局相持之下,為了使我的讓德戰(zhàn)勝你的讓德起見,我就非和你爭不可!于是勸菜這件事也就成為“鄉(xiāng)飲酒禮”[1]中的一個重要項目了。

勸菜的風(fēng)俗處處皆有,但是素來著名的禮讓之鄉(xiāng)如江浙一帶尤為盛行。男人勸得馬虎些,夾了菜放在你的碟子里就算了;婦女界最為殷勤,非把菜送到你的飯碗里去不可。照例是主人勸客人;但是,主人勸開了頭之后,凡自認(rèn)為主人的至親好友,都可以代主人來勸客。有時候,一塊“好菜”被十雙筷子傳觀,周游列國之后,卻又物歸原主!假使你是一位新姑爺,情形又不同了。你始終成為眾矢之的,全桌的人都把“好菜”堆到你的飯碗里來,堆得滿滿的,使你鼻子碰著鮑魚,眼睛碰著雞丁,嘴唇上全糊著肉汁,簡直吃不著一口白飯。我常常這樣想,為什么不開始就設(shè)計這樣一碗“十錦飯”,專為上賓貴客預(yù)備的,倒反要大家臨時大忙一陣呢?

勸菜固然是美德,但是其中還有一個嗜好是否相同的問題。孟子說:“口之于味,有同嗜也。”我覺得他老人家這句話多少有些語病,至少還應(yīng)該加上一段“但書”[2]。我還是比較地喜歡法國的一句諺語:“惟味與色無可爭?!币馑际钦f,食物的味道和衣服的顏色都是隨人喜歡,沒有一定的美惡標(biāo)準(zhǔn)的。這樣說來,主人所喜歡的“好菜”,未必是客人所認(rèn)為好吃的菜。肴饌的原料和烹飪的方法,在各人的見解上(尤其是籍貫不相同的人),很容易生出大不相同的估價。有時候,把客人所不愛吃的東西硬塞給他吃,與其說是有禮貌,不如說是令人難堪。十年前,我曾經(jīng)有一次作客,飯碗被魚蝦雞鴨堆滿了之后,我突然把筷子一放,宣布吃飽了。直等到主人勸了又勸,我才說:“那么請你們給我換一碗白飯來!”現(xiàn)在回想,覺得當(dāng)時未免少年氣盛;然而直到如今,假使我再遇同樣的情形,一時急起來,也難保不用同樣方法來對付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