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故土求學
1.少年遇伯樂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景觀,也有屬于自己的語言激勵系統(tǒng)。在菏澤,有一句話用來激勵學子:“六中——北大——哥倫比亞”。這句話是從何思源身上而來的,是何思源求學的道路和人生軌跡。
廢科舉,興學堂,為維新變法的重要內容。1905年9月2日,清廷上諭宣布“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與此同時,新式學堂在全國范圍內開始興辦并逐漸興盛,而近代教育的另一面——出洋留學也在曹州蔚然成風,這是以王鴻一先生為代表的曹州知識界的先聲,這就像把一把銹跡斑斑的大鎖打開了,“科舉制度的廢除和留學運動,使傳統(tǒng)文化的既定價值目標所需的工具連環(huán)已經破碎,政治系統(tǒng)與社會精英的傳統(tǒng)聯(lián)系已經割斷,傳統(tǒng)的讀經——科舉——仕進的人生正途被堵塞,整個社會的成就取向發(fā)生根本改變?!?/p>
1905年,仿佛一夜之間,往日只需讀四書五經的私塾已經成了明日黃花,代之而起的小學,卻找不到教材和先生了。學堂是啟發(fā)民智的處所,在晚清,曹州的先賢們已是在這塊土地上躬身耕耘,我們不妨看一下曹州的學堂演進的足跡: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曹州府舉行最后一次院試,學堂和私塾學生均可參加。5月,曹州府知府丁鏜主持創(chuàng)辦第一所中學——曹州官立中學堂,設址于菏澤城內張油坊東街(今黨校街)佩文書院。8月,菏澤縣學堂建立(后改為高級小學),校址在城內華佗廟街。監(jiān)督楊兆煥、坐辦鄧獻濮,聘請?zhí)┌糙w正印為中學教員,王鴻一為西學教員。是年,菏澤城內重書院改為曹州小學堂。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曹州公立普通中學創(chuàng)立。
何思源是幸運的。他14歲考入了新式的高級小學,僅僅在高級小學學習半年,由于聰穎和才華出眾,便進入了菏澤普通中學堂。這是1910年,大清的江山氣息已盡,如燈油已竭,日薄西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