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第一首詩中描寫了新城道中朝日初升、野桃含笑的春天景色,其中由“溪柳自搖”以及“煮芹燒筍”的自然風光和農家生活中讓我們體會到了新城百姓的安靜、祥和。第二首詩便直接稱贊了晁端友為官清正廉明。晁端友雖然在“亂山深處”做縣宰,但他并不因為山高皇帝遠便懈怠荒政,而是認認真真地履行自己的職責。蘇軾在后來為晁端友所作的墓志中也很深情地說,“杭之新城令晁君君成諱端友者,君子人也”,以至于“所至民安樂之,惟恐其去”,大概蘇軾也聽說過晁端友在離開上虞時“民挽其舟,至數(shù)日不得行”(黃庭堅《晁君成墓志銘》)的情形。
這次丁憂期滿之后,晁端友改官新城令。按理說,他已經做完一任知縣,而且官聲極佳,早應該磨勘升轉了,但他依然是以原職務改官。不過,他也沒有更多的不滿和失望,因為他不是一個把官位看得太重的人。況且,他為官的時候也常常冒犯他的上級,“事有不便民,上書論列甚武”。而且,他“不撓于法,不欺其僚”(黃庭堅《晁君成墓志銘》),因為他公正無私,不做老好人。因此,便很難得到上司的照顧和提攜了。
晁端友這次任職的新城也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和昔日作宰的上虞一樣。因此,這次新城的任命,對于“不樂為吏”的晁端友來說,不啻是又給他選擇了一個山水清幽,可以娛情樂性的好地方。他想起前幾年自己要在伊川寓居的念頭,還有在上虞飽覽曹娥江秀色的日子,心下不免多了幾分“何處青山不巉巖”的淡然,此去新城,富春江畔的綺麗景色又在向他召喚,他甚至有些憧憬和向往了。
新城的任命對于晁端友來說也許只是一次普通的改官,但是,對于隨侍親側的晁補之來說,卻意義非凡。因為正是在這個時候,他認識了蘇軾——這個和他一生命運以及生前身后的聲名都有著密切關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