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國應該是晁補之于父親晁端友之外所結識的第一位名師,他對晁補之的學業(yè)和做人之道一定會有很大影響。但是,由于資料的匱乏,今天看來,王安國在對晁補之進行大力獎掖之外,他具體給予這位后進什么樣的教誨,我們都不得而知。依據晁補之后來的回憶,他年少時讀書的情形大體如下:儒家之書固然是必讀科目,但往往不得要領,難于升堂入室。除此之外,他追慕的古人很多,讀的書十分龐雜。比如,他想學習夔、咎、繇以下至于巫咸、傅說等古代圣哲,可是擔心自己難成這樣的大器;想學習鄭國子產、晉國叔向這樣的治國能臣,可是他們離自己實在太遠,況且他們僅僅是一國之相,不能學到用以治理天下的本領;想學習漢代的汲黯和劉向,可是他們一個為人太剛直,一個學識太淵博,而自己都趕不上他們;有時又非常喜歡孫子、吳起學說,然而兵家之學又不是自己的志愿,于是,只得摒棄。最后,他慢慢地發(fā)現,自己還是更喜歡左丘明、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枚乘等人,喜歡韓柳的文章以及樂府古詩。這也許是晁補之在讀書過程中最真實的思想變化,對于晁補之這種既有雄心壯志,卻又有點茫然的讀書經歷,王安國肯定會進行悉心指點。從晁補之以上的讀書情形來看,他最終對于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也是他后來為什么喜歡莊、騷以及樂府歌詩的原因。通過晁補之對以上古代作家以及文學樣式喜愛的表白,似乎而讓我們找到了一把解讀晁補之文學創(chuàng)作的鑰匙。
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晁補之父子泊舟蘭陵的時候遇到了宦途中的杜純,這是對晁補之一生都很有影響的人物。根據《宋史·杜純傳》的記述,此時杜純應該在河西知縣任上。
杜純,字孝錫,濮州鄄城人?!端问贰氛f他少有成人之操,做事干練。他的伯父死在南海任上,由于子女孤弱,不能負柩還鄉(xiāng),杜純便稟告父親前往南海,結果使伯父的喪事如期而辦。杜純沒有參加科考,但卻以蔭資補為泉州司法參軍。面對“雜貨山積”的泉州,當時很多官員都與商人走私牟利,只有知州關詠和杜純清廉持守。事情敗露之后,那些官員多被牽連系獄,秉持節(jié)操的關詠也因為失察之過將被懲處。杜純上書使者為關詠申冤,最終使得關詠免受牽連。杜純因此也贏得了時人的好評。后來,杜純出任河西縣令,元祐初年又被薦為河北轉運判官,不久,升陜西轉運使,拜鴻臚、光祿卿,權兵部侍郎,卒年六十四歲。
晁補之對杜純的評價是“嚴而和”,也就是既嚴肅而又寬和。這從和杜純初見時的一件小事中就能得到證明。原來晁補之去謁見杜純的時候,手里還提著一只裝了水鳥的籠子,在給杜純叩頭的時候,他把這個鳥籠就放在了驛館的臺階上。杜純一見,十分生氣,他先是責斥晁補之只顧嬉戲,容易玩物喪志,然后又循循導誘,告訴他很多道理。后來,每當想起杜純的這番教誨,都讓晁補之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