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初途的幸運邂逅:名師、美眷和摯友
英宗治平年間,詔命晁端友任上虞令。正是當年的這個任命,使得意欲卜居伊川的晁端友不得不載書上路,直奔江南。上虞在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之前屬兩浙路越州(后改為紹興府),是浙東山水形勝之地。曹娥江穿境而過,留下兩岸秀色和一江碧流,也留下一段孝感天地的傳說。這條江之所以名為曹娥江,就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的。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日,在五月五日這天,她投入江中尋父,五日后背負父尸浮出江面。從此,曹娥孝感天地的故事就在當?shù)貍鏖_,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縣令度尚為之立碑,并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上虞地名的由來,也有一個悠久的傳說?!端?jīng)注》引《晉太康三年地記》稱:“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縣。百官從之,故縣北有百官橋?!彼匆驗橛写蟮拢虼顺蔀閳蛑付ǖ拇笪焕^承人,堯的兒子丹朱于是作亂。虞舜為了避丹朱之亂,便千里迢迢來到了到此地,并在此打魚為生,此處因名上虞。上虞山清水秀,近郊有白馬湖。據(jù)說,曾在晉朝擔任上虞縣令的周鵬舉乘白馬入湖不出,人以為成仙。也有人說故縣令周鵬舉出守雁門,因思上虞景物之勝,欣然南歸,乘白馬泛鐵舟,全家溺于此,人以為成仙。”總之,這里留下了太多的故事與傳說。
晁端友之此次南來,把自己的兒子帶在身邊。他讓晁補之一路跟隨,主要是為了不荒廢對他的教育。而隨父南來的時候,晁補之已經(jīng)是一個翩翩少年。江南的靈山秀水以及故事傳說在他童年的記憶中留下難忘的印象,也增加了他求知探勝的強烈愿望。他在后來的《求志賦》中寫道:“歲執(zhí)徐之青陽兮,余先子乎東征。橫武林之大江兮,往始寧之南邑。路會稽以周流兮,求歷山之所在?!边@說明當時季子年少的晁補之已經(jīng)漫游青陽、武林(杭州)、始寧(上虞)和會稽等地。
然而,晁補之這次江南之行更大的收獲不僅在于飽覽了山水、增長了見識,還在于他認識了一位名師,締結(jié)了一樁好姻緣,交納了一個好朋友。
晁補之十三歲那年,隨父親在常州認識了當時已經(jīng)名重天下的王安國。王安國也是一個幼年成名的俊才,他雖未曾從師入學,但十二歲時將其所寫的詩、銘、論、賦數(shù)十篇向人展示,便令觀者無不驚嘆其文采超群。他十三歲寫成《題滕王閣》一詩,意在和昔日登閣而賦的王勃試比高低。但王安國雖然才華超群,又作為當時已是顯宦的王安石之弟,卻因仕籍的糾葛,加之又不愿倚仗其兄王安石之勢謀取功名,因而未能中第。他曾在參加茂才考試時,被主考官列為第一,但始終未能參加進士考試。歐陽修曾感嘆其才可惜,作詩說:“自慚知子不能薦,白首胡為侍從官。”我明明知道你有過人的才華卻無法向朝廷舉薦,真是枉為皇帝侍從之官!王安國不但文才出眾,而且長期盡心盡力侍奉母親,廣結(jié)善友,還是個出名的賢士。有文獻記載,王安國是一個很少稱許別人的人,但當他見到年僅十三歲的晁補之時,則“大奇之”。(張耒《晁補之墓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