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怎么對付貼殼的雞蛋?(3)

再冷門的問題也有最熱鬧的答案 作者:科學松鼠會和它的朋友們


早在1959年,一名叫Swanson的研究者就寫了一篇題為《新鮮煮蛋與殼經處理煮蛋二者剝殼問題之觀察》,里面十分精確地提出,只要蛋清的pH值低于8.7則蛋殼難剝,高于此值時蛋殼好剝。他同時也提到,一般只要把新鮮雞蛋在15攝氏度下放置48小時,pH值即可升到8.7以上。如果特別著急,那么在密閉容器里用氨水蒸氣熏蛋10分鐘也能使蛋清迅速達到這個pH值。

在Swanson之后,1961年Meehan等人,1964年Reinke等人也研究了這個問題,得出的“易剝蛋清pH值”也大致都在就8.7~8.9。他們還在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易剝蛋的雞蛋膜結構都顯得較為致密,難剝蛋的雞蛋膜則結構相對疏松。

此外,雞蛋在貯藏過程中也會通過多孔的蛋殼逐漸散失一部分水分。因此同樣大小的新鮮雞蛋總是比較重一點。當放在水里時,最新鮮的雞蛋都會下沉,而老雞蛋有時會懸浮起

來。水分散失直接造成了雞蛋內容物體積變小,這就給蛋清與殼之間那個氣室擴展了空間,并且在內外膜間形成了微小的縫隙——這自然也有助于我們剝雞蛋。

綜上所述,假如我們用某種方法封閉蛋殼上的小孔使得二氧化碳和水分都難以散失,這就意味著較低的蛋清pH值以及較多的雞蛋內容物。換言之,我們可以人為地制造出一枚難剝的雞蛋。

還真有人做了這個實驗。1963年,Hard等人就用食用油以及硅潤滑油涂在雞蛋殼上,過了一段時間再去煮。他們證實了這種做法使得雞蛋變得難剝多了— —剝一個未經處理的蛋花費時大約是11秒,而剝一個曾經涂油的雞蛋則要花費21~22秒。

網上曾有人建議干脆以后超市開辟一個專區(qū)——“不那么新鮮的最適合做煮蛋絕不黏殼的雞蛋區(qū)”,不過連提議者自己也懷疑,這一區(qū)的雞蛋很可能最后會賣不出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