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切有情,都無掛礙》納蘭性德(17)

一切有情,都無掛礙 作者:馬文戈


納蘭性德詩中所描繪的正是西方凈土的情景,表明了他對“凈土”信仰的接受和向往。但是納蘭性德是一位“多情公子”,他的情絲未斷,塵緣難了。他出塞夜宿在蕭寺,還夢見和他的情人約會:

客夜怎生過?夢相伴綺窗吟和。

薄嗔佯笑道,若不是恁凄涼,

肯來么?

來去苦怱怱,準擬待曉鐘敲破。

乍偎人一閃燈花墜,卻對著琉璃火。

雖然有寺鐘驚夢,醒對凄迷的佛火,但短暫的夢境中所呈現(xiàn)出美好的歡會場面還是令他難以忘懷。他的情蘗如此深重,又怎么能達到超越輪回的境界,實現(xiàn)往生凈土的結(jié)果呢?

他還向往著遁入山林,棲身寺廟的禪隱生活,《飲水詞》中有《水調(diào)歌頭·題西山秋爽圖》就表達了他的禪隱思想:

空山梵唄靜,水月影俱沉。

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許塵侵。

歲晚憶曾游處,猶記半竿斜照,

一抹界疏林。

絕頂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云中錫,溪頭釣,澗邊琴,

此生著幾兩屐,誰識臥游心?

準擬乘風歸去,錯向槐安回首。

何日得投簪。

布襪青鞋約,但向畫圖尋。

北京西山是宗教文化薈萃之地,這里的山脈蜿蜒起伏,層巒疊嶂,林木蒼郁,溪泉交織,是禪師斂心靜坐、止息雜慮、觀照明凈的好場所。因此,歷代朝廷、官府和高僧在這里構(gòu)建了眾多的古剎名寺,納蘭性德曾與友人多次到西山游玩。

他在欣賞《西山秋爽圖》時,面對圖中的畫面,追憶起西山舊游所目睹到的情景,不禁對僧人的遠離塵囂侵擾,富有禪意的方外生活產(chǎn)生羨慕之情。隱逸于山林古剎,漫步于清風明月,孤吟于絕頂茅庵、游歷于云煙霞暉、垂釣于深潭淺溪、操琴于澗巖泉石,如此在西山攜杖探幽,哪計較磨破鞋履,此情境該是何等的閑適、寧靜、恬淡和安逸。這種對禪隱生活環(huán)境的展示,自然而然又是作者徹見自性的心境顯示。

五、最后的溫情

木蘭辭·擬古決絕詞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見”,這是納蘭留給我們的文字,這應該是一與納蘭的名字同在的句子。我們也許已經(jīng)不能知道這些文字的寫作背景,但是納蘭讓我們記住了這句話,是納蘭讓我們理解了這句話,又是納蘭讓我們看懂了他的那些文字,也因此看懂了我們自己。在這些美好的感情上,我們和納蘭性德是相似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