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世間有大愛,寧有逾于是
為滬學會撰文野婚姻新戲冊既竟系之以詩其二
東鄰有兒背佝僂,西鄰有女猶含羞。蟪蛄寧識春與秋,金蓮鞋子玉搔頭。
李叔同1897年娶妻俞氏,結(jié)婚時虛歲十八。這樁婚事很有可能并不是他的母親做主定下的,而是他的二哥李文熙定下的。
李文熙雖然只是二哥,而且和李叔同一樣都是庶出,但是因為嫡出的長子李文錦二十歲時就去世了,而李世珍的正妻姜氏即便當時尚未去世,年紀亦已老邁,因此李文熙已經(jīng)是李氏一族的家長。李叔同的次子李端曾經(jīng)說,他們兩兄弟的名字:李準和李端,都是由李文熙定下的,本來李文熙的兒子是以“麟”字排輩,但是卻沒有讓李叔同的兩個兒子沿用,而是讓他們按四姐、五姐的名字排下來。李準于1900年出生,李端于1904年出生,當時李叔同尚未出家,也還沒有留學日本,按理說,如果李叔同有權(quán)力確定李準和李端的名字的話,他是決不會放棄這個權(quán)力的。
俞氏身量不高,鵝蛋臉,不能說丑,但也談不上漂亮。對于俞氏,李叔同或許也并沒有什么不滿的地方,如果真要有所不滿,也只能是不滿于二哥李文熙,因為李文熙為自己娶了家世顯赫的姚氏作繼室,而給李叔同定下的妻子卻只是來自于默默無聞的俞姓茶商。
根據(jù)李端的說法,俞氏性情溫和,甚至近于懦弱。有說法稱俞氏和李叔同的婚姻并不幸福,依據(jù)是李家的老保姆王媽媽說俞氏屬虎,李叔同屬龍,俞氏與李叔同是龍虎斗,但這也只是王媽媽的一面之詞罷了,而且這一面之詞的依據(jù)還是虛無飄渺的命理之學,以此來推斷李叔同與俞氏的婚姻并不幸福,不免荒唐。李叔同與俞氏結(jié)婚的次年,即攜妻母離開天津,來到上海。在上海期間確實常常出入風月場所,但那也只是文人積習,以此來作兩人婚姻不幸福的依據(jù),亦屬草率。
李叔同與俞氏共育有三子,長子乳名葫蘆,出生于天津,未成人即夭折,次子李準和幼子李端均出生于上海。依常理判斷,李叔同與俞氏共同生活了那么多年,且育有三子,兩個人之間即便沒有愛情,亦有親情,雖然不能說是幸福,但以當時的標準來評判,也決不能說是不幸福。
俞氏對這樣的婚姻應該是滿足的。李叔同風流儒雅,相貌英俊,世家子弟出身,她還有什么可奢求的呢?愛情嗎?她并沒有什么文化,也沒有受過新學的熏陶,應該也如舊時的女子一般,視愛情如洪水猛獸!而李叔同就不同了,首先他是男子,有一夫多妻的權(quán)利;其次他又飽讀詩書,琴棋書畫樣樣在行,有極高的藝術(shù)修養(yǎng),更接觸過西方的文化,自然明白愛情的美好。他在上海時之所以沒有另娶,或許是因為沒有碰到合適的人,也或許是因為不想傷母親的心,因為這樁婚事即便如我們所猜測的那樣,不是母親定下的,但母親卻曾是李家的妾,在李世珍去世之后過得很不愉快,李叔同如果娶妾進門,或許會讓母親回想起并不美好的往事。
李叔同在從南洋公學退學之后,曾參與“滬學會”的活動?!皽麑W會”是由蔡炎培的拉丁文老師馬相伯和留美農(nóng)業(yè)碩士穆藕初創(chuàng)辦的知識團體,1905年的2月13日,農(nóng)歷二月初十,“滬學會”在上海演出戲劇《文野婚姻》,編劇為李叔同,所謂“文”即“文明”,“野”即“野蠻”,這出戲劇以自由戀愛的婚姻為文明之婚姻,包辦婚姻為野蠻之婚姻,劇末有叔同作的四首短詩,其內(nèi)容大概是在概括《文野婚姻》之情節(jié),其中第二首云: 東鄰有兒背佝僂,西鄰有女猶含羞。蟪蛄寧識春與秋,金蓮鞋子玉搔頭。
這首詩諷刺舊式女子為蟪蛄,生命短促,不識春秋,沒有見識,尚以三寸金蓮為美。這似乎也是李叔同在間接地表達自己對俞氏的不滿,這也是唯一的一處可以證明李叔同并不滿足于這樁婚姻的可見于書面的證據(jù)。
母親于1905年去世之后,李叔同將妻子和兩個兒子都留在了天津,獨自留學東洋去了,期間除了因為肺病而回了一次天津之外,沒有再回過家。
李叔同在日本認識了日本女子?;⒑退Y(jié)了婚。1910他從日本回國,也把?;鶐Щ亓松虾#⒃谏虾楦;擦艘粋€家,他自己在天津小住了一段時間之后,就南下上海,從此再也沒有回過天津。
實際上從李叔同留學日本之后,俞氏就已經(jīng)失去了這個丈夫,但至少在名份上她仍然是李叔同的正妻,每個月李叔同仍然從自己的薪水中抽出二十五元,寄到天津去供他們母子三人開銷。在她的身邊,仍然有李叔同的兩個兒子需要她照顧,她或許也已經(jīng)能夠接受這種命運了,其實這不也就是所有的舊時女子的命運么?即便李叔同留在天津,大約亦已娶了自己喜歡的女子為妾了,這與李叔同留在南方并沒有什么不同,或許現(xiàn)在這種狀況倒還更好些,至少她不用與姨娘勾心斗角爭風吃醋。
真正把俞氏打倒的是李叔同的出家。在李叔同沒有出家之前,除了每個月有二十五元寄過來之外,更重要的是,俞氏在李家至少還有一個男人可以依靠,她還是李家三少爺?shù)姆蛉?,是李家名正言順的主人之一,而李叔同一出家,這個讓她依靠的男人就等于沒有了,而兩個孩子年紀尚小,所有的花銷又都要靠二哥李文熙來供給,偏偏那時李家的生意又全都失敗了,全家人都要靠李文熙行醫(yī)的收入來養(yǎng)活。李家鹽商日子過慣了,架子撐得很大,李文熙行醫(yī)雖然掙得不少,卻也難以維持家用。據(jù)李叔同的孫子李曾慈回憶,當時李家雖然還有一些傭人,但生活已顯窘迫,正月里也只能買棒子面吃,卻還要對外人說這些棒子面都是傭人們吃的??梢哉f,李叔同的出家,對于俞氏而言,無異于天崩地裂。
據(jù)李端說,當時李家的家務全都由李文熙來主持,俞氏性情本來軟弱,又沒有丈夫可以依靠,自然只能聽從李文熙的安排。李叔同出家之后,李文熙曾經(jīng)要求俞氏到南方去勸李叔同還俗,但俞氏深知丈夫的性情,明白事情已無可挽回,只對李文熙說“你不用管了”,就把李文熙的要求推掉了。李叔同出家的事情,李文熙可以不管,也管不來,但俞氏母子三人的生活,若李文熙不管,又還有誰能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