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私的基因》第三章 不朽的螺旋圈(15)

自私的基因 作者:(英)理查德·道金斯


這種觀點的重大變革性在于, S物質本身僅是一種老年的標志,可能認為 S物質是一種有毒物質,他會去絞盡腦汁尋找 S物質同人體機能失常之間直接的、偶然的關系。但按照我們假定的例子來講,他可能是在浪費時間!也可能存在一種 Y物質,這種物質在青年個體中要比在老年個體中更集中。從這一意義上講, Y物質是青春的一種“標志”。同樣,那些在有 Y物質存在的情況下產生好的效果,而在沒有 Y物質存在的情況下卻是有害的基因會被選擇。由于還沒有辦法知道 S物質或 Y物質是什么東西——可能存在許多這樣的物質——我們只能作這樣的一般性的推測:你在一個老年個體中越能模仿或模擬青年個體的特點,不論這些看來是多么表面化的特點,那個老年個體就應該生存得越久。

我必須強調指出,這些只是基于梅達沃理論的一些推測。盡管從某種意義上說,梅達沃理論在邏輯上是有些道理的,但并無必要把它說成是對任何年老體衰實例的正確解釋。與我們現在的論題密切相關的是,基因選擇的進化觀點對于個體年老時要死亡這種趨勢,能毫無困難地加以解釋。對于個體必然要死亡的假設是本章論證的核心,它是可以在這一理論的范圍內得到圓滿解釋的。

我一筆帶過的另一個假設,即存在有性生殖和交換,更加難以解釋清楚。交換并不總是一定要發(fā)生。雄果蠅就不會發(fā)生交換。雌果蠅體內也有一種具有壓抑交換作用的基因。假定我們要飼養(yǎng)一個果蠅種群,而這類基因在該種群中普遍存在的話,“染色體庫”中的染色體就會成為不可分割的自然選擇基本單位。其實,如果我們遵循我們的定義直到得出其邏輯結論的話,就不得不把整條染色體作為一個“基因”。

還有,性的替換方式是存在的。雌蚜蟲能產出無父的、活的雌性后代。每個這樣的后代都具有它母親的全部基因(順便提一下,一個在母親“子宮”內的胎兒甚至可能有一個更小的胎兒在它自己的子宮內。因此,一個雌蚜蟲可以同時生一個女兒和一個外孫女,它們相當于這個雌蚜蟲自己的雙胞胎)。許多植物的繁殖以營養(yǎng)體繁殖的方式進行,形成吸根。這種情況我們寧可稱其為生長,而不叫它生殖。

然而你如果仔細考慮一下,生長同無性生殖之間幾乎無任何區(qū)別,因為二者是細胞簡單的有絲分裂。有時以營養(yǎng)體方式生長出來的植物同“母體”分離開來。在其他情況下,如以榆樹為例,連接根出條保持完整無損。事實上,整片榆樹林可以認為是一個單一的個體。

因此,現在的問題是:如果蚜蟲和榆樹不進行有性生殖,為什么我們要費這樣大的周折把我們的基因同其他人的基因混合起來才能生育一個嬰兒呢?看上去這樣做的確有點古怪。性活動,這種把簡單的復制變得反常的行為,當初為什么要出現呢?性到底有什么益處? *這是進化論者極難回答的一個問題。為了認真地回答這一問題,大多數嘗試都要涉及復雜的數學推理。除一點外,我將很坦率地避開這個問題。我要說的這一點是,理論家們在解釋性的進化方面所遇到的困難,至少在某些方面是由于他們習慣于認為個體總是想最大限度地增加其生存下來的基因的數目。根據這樣的說法,性活動似乎是一種自相矛盾的現象,因為個體要繁殖自己的基因,性是一種“效率低”的方式:每個胎兒只有這個個體基因的 50%,另外 50%由配偶提供。要是他能夠像蚜蟲那樣,直接“芽出”(bud off)孩子,這些孩子是與他自己絲毫不差的復制品,他就會將自己 100%的基因傳給下一代的每一個小孩。這一明顯的矛盾促使某些理論家接受群體選擇論,因為他們比較容易在群體水平上解釋性活動的好處。用博德默(W. F. Bodmer)簡單明了的話來說,性“促進了在單個個體內積累那些以往分別出現于不同個體內的有利突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