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低下頭來凝神細想,可不,還真是這樣,就笑著說:“孫武子有言:‘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是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長城,就是孫子說的‘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道理吧?”
見兒子總算開竅了,王華也很高興:“對,‘攻心為上,攻城次之’,天下事都是這個道理。蒙古人要和咱們做朋友,就真心結(jié)交他們;可他要和咱們打仗,大明朝有得是雄兵堅城,也不怕他?!?/p>
王華雖是個文臣,可他說起兵法來卻也頭頭是道。不由得守仁不佩服:“父親也曾研讀過兵法嗎?”
王華淡淡一笑:“其實文官之謀,武將之勇,根本道理是一樣的。只要弄明白了其中的關(guān)竅所在,則文官也能治軍,武將也能治國?!?/p>
老父親一番話,真讓王守仁頓開茅塞。高興了一陣子,又想起一個問題來:“如果有一天長城以外的這些蒙古人又集結(jié)起來了,那怎么辦?”
“他們真的集結(jié)起來了,目標大了,我們也就知道去哪里討伐他們了。又或者他們仗著強兵來攻打長城--就像當年瓦剌太師也先那樣,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集中精兵和他們決戰(zhàn)。以大明的國力軍力,打這樣的大仗,獲勝的把握反而更大,所以我們雖然不愿意無故挑起戰(zhàn)爭,可也不怕決戰(zhàn),戰(zhàn)則必勝。”
守仁高興得滿臉通紅,連連點頭。
見守仁已經(jīng)被說服了,王華又補上一句:“現(xiàn)在蒙古人雖然襲擾甘涼各州,但他們并沒有集結(jié)起來,只不過是韃靼部一支人馬,而且打了就跑,所以也就沒有決戰(zhàn)的必要。眼下我們固守長城,把侵擾之敵打退,也就夠了?!?/p>
雖然老父親所說的話句句在理,可王守仁這個天生的聰明腦瓜兒還是琢磨出了一些問題:“長城當然有用,可我軍這么多年來始終固守長城,年年消極防御,幾乎從不出戰(zhàn)。我想這還是因為朝廷沒錢吧?”
這一句話說到要緊的地方了。長城固然有利,可明軍幾十年間只能憑借長城消極防御,局面搞得這么被動,說穿了,實在是因為軍費不足。沒錢,怎么打仗?
可兒子說得這些話涉及到了朝政的根本問題,王華反而不想往深里說了:“這些年國內(nèi)災(zāi)荒太多,自弘治朝以來,年年有災(zāi)……”
這樣的話可就說服不了王守仁了,毫不客氣地搶過父親的話頭兒:“我看不是災(zāi)荒太多,而是朝廷開支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