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2 大熱門的興衰起伏(2)

長尾理論 作者:(美)克里斯·安德森


這些強大的大眾文化技術的興起也不是沒有遭遇反對之聲。1936年,沃爾特·本杰明直言,他擔心“神圣性”(藝術的超凡屬性)會在一個機械復制時代逐漸淪喪。本杰明強調的是攝影術和電影的例子,關注的是錄制的音樂而非演奏的音樂,所以他擔心“藝術的機械復制會改變大眾對藝術的反應。過去人們對一幅畢加索油畫的被動接受轉變成了現(xiàn)在對一部卓別林電影的積極反應……人們不加批判地享受著因襲下來的東西,卻帶著厭惡之情批評那些真正的新事物”。

但實際上,他還沒有看到真正的革命。蓄勢待發(fā)的廣電媒體大爆炸將最終徹底改變游戲的規(guī)則。電磁波有一種無與倫比的威力:它可以毫無成本地向各個方向傳播。正是因為這個優(yōu)點,它一經問世就震驚了世界,就像50余年之后的互聯(lián)網一樣。通過一次廣播就能接觸到方圓幾十英里之內的每一個人,這種經濟上的價值實在誘人,以至于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在20世紀20年代早期就進入了無線電設備制造業(yè),只為支持和加速廣播接收器的普及。

但地方和地區(qū)性廣播畢竟只能覆蓋地方和地區(qū)的聽眾,對面向全美的廣告商來說還是有點美中不足。走向全美需要另一種技術的支持。1922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的長途和地方貝爾電話運營部門開發(fā)出了新技術,實現(xiàn)了長途電話網(當時的新事物)上的語音級和音樂級音頻傳輸。一直樂于嘗試新技術的紐約WEAF電臺推出了一套定期性的節(jié)目,還開創(chuàng)性地制作了一批結合了商業(yè)許可和贊助內容的節(jié)目。通過長途電話線,這些節(jié)目還被輸送給了紐約之外的其他電臺。這一做法大獲成功,創(chuàng)造了電臺與電臺之間的雙向通信渠道,將過去的地方性體育和政治活動報道變成了全美性的新聞。

從1935年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廣播黃金時代孕育了不少舉國聞名的大明星,比如愛德華·R·默羅(Edward R. Murrow)和賓·克羅斯比(Bing Crosby)。此后,電視取代了廣播,大一統(tǒng)文化的終極傳媒就此誕生。在1954年,有電視的家庭中有74%會在每周日的晚上收看《我愛露西》(I Love Lucy),這是一個令人咋舌的比例。

電視黃金時代標志著所謂“飲水機效應”(watercooler effect)的最高峰?!帮嬎畽C效應”指的就是辦公室里圍繞某個大眾文化事件的熱烈討論。在20世紀50和60年代,你大可以放心地假設辦公室里的每一個人都在前一天晚上看了同樣的節(jié)目。也許大多數(shù)同胞都是先看完沃爾特·克朗凱特(Walter Cronkite)的晚間新聞,然后換個頻道去欣賞一下當晚最棒的節(jié)目:不管是《貝弗利山人》(The Beverly Hillbillies),《荒野大鏢客》(Gunsmoke),還是《安迪·格里菲思》(The Andy Griffith Show)。

在整個80和90年代,電視一直是美國人之間的一條偉大紐帶,甚至在進入21世紀之后也是如此。下水道的最高排放量通常是在超級碗大賽(Super Bowl)的中場休息時測量到的;《美國偶像》第一季播出期間,火暴的電話投票使電話網負荷量創(chuàng)下了紀錄;隨著企業(yè)掏出越來越多的鈔票購買黃金時段,電視廣告收入每年都會創(chuàng)下新高。而且,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為什么不呢?電視定義了主流文化。黃金時段也許不是唯一的時段,但它是唯一重要的時段。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