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摽有梅》為春思求愛詩之鼻祖,自此以來,大致形成了這樣一種抒情模式:即以花木的榮衰比喻青春易逝,由感嘆人生苦短轉(zhuǎn)而追求情愛和人生的及時。例如:北朝民歌《折楊柳枝歌》寫"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中唐無名氏的《金縷曲》有"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ㄖ罢壑表氄郏裏o花空折枝";編的一手好戲的湯顯祖在《牡丹亭》中借杜麗娘唱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清代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寫林黛玉嘆道"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處訴"等等,均為這一抒情模式在不同時期的延展。然而,《詩經(jīng)》作為抒寫的首例,比較之后仍覺最為率真清新。
對于異性和情感的需求,本是人類最自然的天性之一。而對每個當(dāng)齡適婚的青年男女來說,婚戀既是其最為隱私個人的一隅,又不僅僅是個人所能操控的事情?!吨芏Y·媒氏》曾載,召南之地,仲春之時,每逢梅子成熟時節(jié),當(dāng)?shù)孛焦俦阕屛椿榈拇簖g(男過30,女過20)男女自由婚配,無故不參與者甚至還要受處罰?!秶Z·越語》中記載,越王勾踐曾下令,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父母有罪。個人問題的國家干涉,這在古代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是欲達(dá)到一種"外無曠男、內(nèi)無怨女"的良好社會狀態(tài)不失為一種繁衍生息、維護(hù)社會安定的好方法。
由此可見"剩男剩女",并非當(dāng)下的時髦和專利,自古已有之。從《詩經(jīng)·摽有梅》開始,就發(fā)出引導(dǎo)大齡青年"男大當(dāng)婚,女大當(dāng)嫁"的至情至性之言辭。只是《摽有梅》中的女子,只有心動沒有行動,她掌控不了整個局勢的主動權(quán),孤單落寂的她,尚未得到任何男子的回應(yīng)。這女子看似坦率,實則被動,一味苦等。也許礙于種種原因,她無法主動出擊,去追求一個自己喜歡的男子。但她再這樣下去,怕得參加國家舉辦的相親大會了吧。年少時候聽老人講,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層紙,不懂。隨著漸漸長大,確實看到不少事情印證了老人講的話。如此天時地利人和,但往往是男人能得到自己喜歡的女人,而女人得不到自己喜歡的男人,因為男人不怕翻山越嶺,女人卻怕傷了自己指頭。由于女人的被動和矜持,她喜歡的男人轉(zhuǎn)瞬便被別的女子追到手了?!稌r尚·COSMO》雜志采訪明星范冰冰,問她會不會主動追求喜歡的男士,她笑答我為什么要主動追啊,我不,等他追我。這是典型的例子。女子在情愛方面,似乎天生被動,不論她多么自信和優(yōu)秀,多認(rèn)為應(yīng)該由男子主動來追,而面對自己心儀的男子,也只能再次獨唱一遍"摽有梅"。
其實,無論男女,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都不應(yīng)在茫然的等待中度過。今天的我們,再不用像古人那般豪爽地呼喊:老女不嫁,塌地呼天。《摽有梅》早已告訴我們,男大當(dāng)婚,女大當(dāng)嫁,這道理也多少給人一點緊迫感。不論男女,要該開花時開花,該結(jié)果時結(jié)果,這才是完滿的人生吧。若一不小心成了剩男剩女,就要放下架子主動出擊,無論鳳求凰還是凰求鳳,最終的歸宿是一樣??纯唇鼇眍H為流行的各種相親娛樂節(jié)目吧,當(dāng)下普遍存在的"剩人"現(xiàn)象就可見一斑。既然,你未嫁來我未娶,趁著大家都"正當(dāng)最好",那還苦等什么?剩女們積極點,找個好人就嫁了吧;剩男們加把勁,主動說出我們約會吧。
不想一個人老去,就不要再遲疑。幸福,我們只要抓住它,就永遠(yuǎn)不晚。在這一生中,若能遇見那個"正當(dāng)最好"的人,并與之相愛,便是我們最好的時光。
要不然,韶光無情,如成熟的梅子嘩啦啦紛紛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