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投機行為在法國迅速彌漫,沒過多久,全法國的人都知道了國債債券可以用來買一種股票,而這種股票可以升值并兌現(xiàn)。于是國債投機戛然而止,民間持有的國債數(shù)量大幅縮減,密西西比公司則成為了法國國內最大的債權人,而密西西比公司的掌門人是約翰·勞,他同時又是法國皇家銀行的管理人,掌握著貨幣發(fā)行的大權。到這里看,似乎整件事情做得非常巧妙,但事實上這駕馬車離懸崖只有咫尺之遙。
在各方的炒作下,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市值不斷上升。而約翰·勞為了滿足市場,亦不斷增發(fā)新股,往復循環(huán)之下,公司股票最終上升到了一個可怕的高度,每股價格達到了9000里弗爾。這時候,約翰·勞為了再次推動股價上漲,居然決定增發(fā)貨幣。這件事情讓約翰·勞在后來的日子里被批判得體無完膚。其實,在當時的情況下,無論他做出任何決定,結果都不會被改變。因為對于這種泡沫問題,時至今日亦無任何人能夠找出得救之道。
毫無懸念的,泡沫破滅了,境況同近一個世紀前的荷蘭沒有太大分別。同樣是哀鴻遍野,所到之處陰風慘慘,交易所掛牌歇業(yè);不同的是,連銀行也被強行關閉了,又是一次從天堂到地獄的瞬間墜落。這種感覺大概就像是蹦極的人被彈到最高點的那一刻,突然發(fā)現(xiàn)繩子斷了。
就在法國密西西比泡沫慘劇上演的同時,英國不甘落于人后的也搞出了一幕慘案。造化弄人,這起慘案的發(fā)生孕育出了世界上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他改變了歐洲乃至世界,而此刻我們先來看一下這起慘案是如何發(fā)生的。
1711年,一個名叫羅伯特·哈利的貴族人士創(chuàng)辦了一家公司,名字叫做“南海公司”(又是一個相同的開篇)。該公司一開始經營的是黑奴貿易和捕鯨業(yè),但業(yè)績平平。為了得到貿易上的特權,實現(xiàn)暴利目的,公司開始募集大量資金,專門用于購買英國國債,不久后就成為了英國最大的債權人。在公司各方面的運作下,英國政府最終同意將貿易特權作為利息支付手段,南海公司終于如愿以償,迅速開始擴張貿易并大量發(fā)行公司股票。
就這樣,一直到了1719年,南海公司已經成長為一家具有壟斷性質的大型企業(yè)。這一年,英國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下令中獎的國債債券(類似于今天中國大陸地區(qū)發(fā)行的中獎發(fā)票)可以和南海公司的股票進行兌換。這一點與法國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十分類似,當時英國國債債券同樣面臨不斷貶值的危機,債券市場的投機風潮隨之到來。
由于貿易上的擴張,加上公司成為英國國內最大債權人的消息逐漸傳開,南海公司的股票迅速走紅。到了1720年春天,公司股票已經漲到了每股130英鎊的價位。這一年,南海公司又打出了一張牌,他們通過行賄得到了英國國債除英格蘭銀行和東印度公司所持有的部分以外的全部經銷權,這讓公司的股票從130英鎊每股一下子漲到了300英鎊。同年4月份,南海公司決定增發(fā)100萬股的新股,之后價格上漲到了每股340英鎊,到了月末,公司決定給股民發(fā)放10%的紅利,以答謝股民的支持與厚愛。如此豐厚的紅利自然吸引了更多的買主,公司的股票隨即再次上升了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