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要金子還是要銀子,歐洲的艱難抉擇(2)

貨幣是個什么東西 作者:覃方


從這里開始,我們對貨幣的探索將不再是聽故事那么簡單,你必須有自己的思考,因為那些偉大的人們在黑暗中摸索出的各種千奇百怪的理論,沒有一條可以被當做是既定的真理,其中多數(shù)理論在今天仍然飽受爭議。記住這一點十分重要。

早期貨幣數(shù)量論單純地強調貨幣與商品的供需反比原則,這一原則即狹義市場調節(jié)機制。如果從這一點上去觀察,那么它的確是完美無瑕的,可圖克的極力反對卻不得不讓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

商品價格會隨著貨幣總量的變化而變化,這是但凡讀過啟蒙課程的人都知道的一點,問題從這里開始延伸。既然商品價格由貨幣供給所決定,那么就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即流通中的貨幣總量對商品價格的影響以及儲存的貨幣總量對商品價格的影響。

從供需原則上分析,流通中的貨幣對商品價格的影響是直接的,而儲存貨幣總量的變化對商品價格的影響則是間接的,這亦可以被理解為是金融市場的決定性要素——預期。當儲存的貨幣總量發(fā)生變化時,即使流通中的貨幣總量并未改變,但商品價格必然會受到影響,這一現(xiàn)象在金屬通貨時期尤為突出。

當一國本位貨幣(主幣)的存儲總量或流通總量發(fā)生變化時,人們對輔幣的持有目的就必然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原本存儲的輔幣可能會因此大量流入市場,也有可能發(fā)生相反的情況,即流通中的輔幣會被大量存儲起來。這種主幣與輔幣之間流通與存儲總量的相對變化,是導致金屬貨幣時代貨幣本位頻繁更替的根本原因。

因此,在貨幣本位的轉換上,狹義的貨幣自由主義①與狹義的貨幣集權主義②并不占據(jù)主導地位。1821年英國建立金本位制就是最好的例子,這一轉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種綜合性的市場機制所導致。這種綜合性市場機制自17世紀以來長期影響著歐洲貨幣的鑄造、流通及政策的制定,這種影響存在著非常清晰的邏輯,這里需要對其作出一個準確的闡述:

1.硬幣鑄造權的壟斷與自由;

2.金銀比價、金銀價格與硬幣面值的差價(即格雷欣法則所描述的問題,其對應的并不僅僅是復本位制,只是在復本位制下這一問題尤為突出);

3.銀行是否對金融券的兌現(xiàn)存在義務。

從貨幣、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可以判斷,在上述三個問題上政府和國家完全是處于被動位置的。不論是流通中的貨幣還是被儲存著的金銀,都是市場機制的結果,貨幣的購買力也是由市場機制所決定,金融券的價值亦是如此。而政府只能在問題出現(xiàn)后,選擇讓它加劇惡化或是阻止它惡化,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想要阻止由貨幣引發(fā)的經(jīng)濟危機是不可能做到的,至少單純依賴權力是無法達成預期效果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