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貨幣貿易體系在技術上可以說是以下四項比率的隨機組合:
1.國內金銀比價;
2.國內金銀及其鑄幣比價;
3.國際金銀比價;
4.國際金銀及其鑄幣比價。
即使放在今天,這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數(shù)字游戲,在這個游戲里,存在著最基本的三個不確定因素:
1.金銀產(chǎn)量的不確定;
2.金銀鑄幣磨損量的不確定;
3.鑄幣成本的不確定。
由于“三個不確定”導致“四項比率”起伏動蕩,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種跌宕起伏都會從中形成投機空間,對貨幣與貿易的影響取決于這個空間的大小和渠道的開放程度。如此一來,無論是威廉·朗茲的貶值論,還是約翰·洛克的白銀貿易論,其功效都顯得很一般,甚至有些蚍蜉撼大樹的荒謬感。因為無論你做出怎樣的改革方案,都至多只能夠維持“四項比率”中的第2項及“三個不確定”中的第3項,況且這種維持并不具備持久性,一旦其中那些你無法掌控的因素出現(xiàn)微小的變化,那么投機浪潮就會立刻興起,隨之某一種貨幣的信用就會受到打擊。假如是本位幣的信用出現(xiàn)下降,那么擠兌現(xiàn)象就會出現(xiàn),政府就會再次站在改革的十字路口,躊躇而抑郁。
表2-2-11558年至1649年,年均鑄幣發(fā)行量(單位:英鎊)
時期白銀黃金
1558-1649年17196186299
1649-1694年83886155853
從表2-2-1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銀幣在逐漸走下坡路,金幣正大行其道。這說明同時期白銀升值,黃金貶值,老百姓把銀幣藏在家里或是融化掉換金幣,投機商在國際金銀及其鑄幣市場上敲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大量白銀外流。在金屬貨幣時期,當一種貨幣被大量儲藏、融化或是被大量投入在國際貨幣兌換中套利,那么這種貨幣就無法作為本位幣。因為由于本土投機和國際投機的難以遏制,會導致它的流通和購買力受到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不確定的,所以會出現(xiàn)一時擠兌,一時無人問津的大起大落。如此起伏不定,國家經(jīng)濟就無法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這時貨幣改革就會自然的被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