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港的星光
與絕大部分八零后一樣,我最初關于香港的感官印象,都是從港片和港劇開始的。
這是個真正的不夜城。她的美與俗,不分時間不分地點。
香港很復雜,她有高樓大廈也有棚戶陋屋,有衣香鬢影也有魚灣市井,有多少分奢華愜意,就有多少分貧窮落魄。但她同時也是純粹的,在這里,英雄美人也要食人間煙火,女王總督也得同凡夫俗子共享平等自由。
不過和男人們印象中那個“喋血江湖”不同,香港對我而言,是粗暴又浪漫的。是陳浩南揮拳頭時所謂的“男人味”,也是黎小軍單車后座那首《甜蜜蜜》。
電影院在香港被稱作“戲院”,與粵劇在香港的流行有關。欣賞戲劇,對香港人來說,如同喝茶或是看一場演唱會一樣,已經由藝術的享受逐步衍變成為一種消遣的方式,輕松,隨意,休憩,愛好。因而看戲對于香港人來說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不難想象,一個彈丸之地,鼎盛時期每年不僅可以生產出數(shù)百部電影和上千集電視劇,堪與電影王國印度相提并論,而且劇中的場景可以是廟街,可以是灣仔,可以是石澳,可以是永利街,甚至可以是太平山頂,可以是離島魅影……漫步在香港街頭,你會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現(xiàn)實場景都曾出現(xiàn)在電影里,乃至每個地名都對應著某部電影,那些經典的回憶,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和真實。
香港影視娛樂已經成為香港文化和社會的一個縮影和寫照,通過港產片和TVB劇集,讓世界各地人民認識和了解香港。港人對影視的熱愛和自豪,已經是深入骨髓的幾近基因的印記。影視文化影響著近半個世紀的港人生活。
喜歡香港電影的人,總不能免俗地要去星光大道看一看。
這條坐落在維多利亞港口的著名尖沙嘴海濱長廊,其實是不折不扣的好萊塢星光大道的“山寨貨”,從外觀設計到媚俗內里,無一不同。從香港藝術館旁伸延至新世界中心對開,全長440米。據(jù)說耗資四千萬港元。
它于2004年4月落成,現(xiàn)已成為維多利亞海濱吸引游客眼球的一道風景線。在星光大道上可以清楚的看到香港的許多標志性建筑,如中銀大廈、長江實業(yè)大樓、匯豐銀行、國際金融中心等。
星光大道前樹立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大型雕塑。星光大道的地面是用瓷磚和不銹鋼飾件鑲嵌而成,整條大道沿海岸的曲線自然彎曲起伏,地面的瓷磚也隨之裝飾成波浪形的路線。路面上拓印著香港電影發(fā)展史上一個個閃亮的電影明星和優(yōu)秀工作者的姓名匾額、手印及其簽名。大道入口處亦設有金像獎銅像及一個供表演活動的小舞臺。大道沿途有小食亭、紀念品小賣亭、一些與電影相關的雕塑和休憩座椅供游人享用。此外,你還可發(fā)現(xiàn)一些穿上滾軸溜冰鞋的星光大使在大道上穿梭來往,為游人提供迅速的協(xié)助及服務。
據(jù)說能在星光大道上留名的影星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一是在香港電影業(yè)具有頂尖地位;二是曾為香港電影業(yè)做出重大貢獻;三是備受業(yè)內推崇的資深人士。我仔細數(shù)了數(shù),星光大道上留名的影星共有73位。除了梁朝偉、楊紫瓊、劉德華、周潤發(fā)、張曼玉、徐克等著名影視大腕,上面居然還留有“金嗓子歌后”周璇的手印。 倒是比楊紫瓊的掌印秀氣纖長不少。
星光大道上最惹人注目的雕像,無疑是“李小龍”。2005年時,為了紀念李小龍六十五歲生日,香港電影人協(xié)會在此樹立起他的雕像。與那些留在地上的掌印一樣,終究形式大于意義。
第一次來香港的人可以去星光大道走一走,但第二次就大可不必。
香港人喜歡夸耀星光大道為本香港影史的立體教科書。其實并沒有這么夸張。香港電影史璀璨的星光并不完全在此,那些未被記錄的電影人,也并非不夠出色。星光大道終究是主流與世俗的。它更像是香港電影人的一座精神燈塔,借以完成他們“東方好萊塢”的夢想。
然而與維港的夜景和星光閃耀的大道相比,我更喜歡港口邊撒竿垂釣的老人。他頭發(fā)幾近全白,更映襯得肌膚黝黑。他戴著太陽鏡,專心致志低頭望著水面。背后的浮華都與他無關,與這片平靜的海面,大概也無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