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提出培養(yǎng)“四有”新人的目標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 作者:黃宏


人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問題,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歷來十分關注,并作過豐富而深刻的論述。馬克思曾經(jīng)明確指出,在共產(chǎn)主義高級階段,人們將成為全面發(fā)展的新人,“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94頁。。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訓和現(xiàn)代化建設對人才的迫切需求,鄧小平進一步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培養(yǎng)及其全面發(fā)展的理論,把對國民素質(zhì)的要求具體化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明確提出培育“四有”新人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從而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yǎng)觀。

早在1982年7月,鄧小平就明確提出:“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們的各族人民都成為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人民?!薄多囆∑轿倪x》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408頁。同年9月,黨的十二大根據(jù)這一思想,提出要使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勞動者。1983年2月,鄧小平在會見印度共產(chǎn)黨中央代表團時又明確指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廣大人民有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1985年3月,他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首次使用了“四有”的表述,強調(diào)要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5月,他又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jīng)濟發(fā)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zhì),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要把教育工作認真抓起來。在鄧小平的推動下,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明確規(guī)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此后,把培育“四有”公民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逐漸成為我黨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思想。

“四有”的目標,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的辯證統(tǒng)一整體。在“四有”中,理想是支柱,道德是規(guī)范,文化是前提,紀律是保證。所謂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就是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所謂有文化,就是要提高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zhì)。在強調(diào)“四有”是一個有機整體,缺一不可的同時,鄧小平還作了進一步的闡述。一是強調(diào)“四有”中最重要的是理想和紀律。1985年3月,他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只有靠理想和紀律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沒有理想,沒有紀律,就會像舊中國那樣一盤散沙。1987年3月,他在會見來訪的美國國務卿舒爾茨時再次明確指出,我們歷來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紀律。二是特別強調(diào)科學文化的重要性。1983年3月,鄧小平在視察江蘇等地回北京后與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指出,智力開發(fā)是很重要的,必須更好地重視這個問題,要下決心落實知識分子政策。1985年5月,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要求必須把教育工作認真抓起來。他強調(diào)指出,忽視教育的領導者,是缺乏遠見的、不成熟的領導者,就領導不了現(xiàn)代化建設;教育工作不僅要抓,并且要抓緊,抓好,嚴格要求,少講空話,多干實事參見《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21頁。

總之,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戰(zhàn)略目標,“四有”反映了社會主義公民必須具備的主要方面的素質(zhì),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理論的重要發(fā)展。把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兩個素質(zhì)”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規(guī)律認識的深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