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 作者:黃宏


對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建設而言,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研究,是一個最具理論性、實踐性、現(xiàn)實性,也是最具有指導性、前沿性和挑戰(zhàn)性的研究課題。深入研究和科學總結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科學地、歷史地、邏輯地展現(xiàn)和論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系列重要成果及其科學體系形成發(fā)展的過程,充分展現(xiàn)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的理論品格,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和內在規(guī)律,對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和把握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要戰(zhàn)略思想的歷史地位及創(chuàng)新意義,推動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并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不斷開拓前進,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我們感到有這樣一些需要很好把握的問題。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歷史過程,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必須始終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尊重歷史,客觀地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論從史出,只有將歷史發(fā)展的脈絡、線索、標志性事件和階段性特點交待清楚,才可能得出確切的結論和理論概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與中國共產黨的黨史是一致的,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黨的歷史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30年,那么它與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飛躍及其產生的兩大理論成果是什么樣的關系?對第一次飛躍形成的毛澤東思想,對第二次飛躍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學術界、理論界并無分歧。問題是對建國后29年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怎么看。有的學者認為毛澤東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作的探索應該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如果這樣,將無法說明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質的規(guī)定性;而完全不提及,則也無法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產生的由來和歷史邏輯。因此,我們認為黨的十七大所作的兩個歷史性飛躍的概括是完全正確的;同時,也需要對建國后29年我們黨在建設有中國特色主義道路上所作的探索,予以科學的說明。于是,我們依據(jù)我們黨關于黨的歷史若干問題決議,對建國后29年的探索,分設三章,即“中國特色革命轉變理論的提出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初步探索與失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暫時中斷”,使其與兩個偉大的歷史性飛躍有機地銜接起來,揭示了這29年與兩個飛躍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它們既是前一個飛躍的延續(xù),又是后一個飛躍的準備。從某種意義上說,探索的失誤,也為后來的成功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寶貴教訓。從這個意義上講,總結失誤的教訓,與探索成功的經驗,同樣具有重要的認識論意義。我們必須采取正視現(xiàn)實的歷史主義態(tài)度。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具體的,它必須通過民族化的形式來實現(xiàn),顯現(xiàn)出強烈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毛澤東早在《論新階段》中就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xiàn)。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第658頁。同時,毛澤東又指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xiàn)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第658—659頁。這就是說須從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來界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從形式上講,從毛澤東到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中央領導都善于用民族化的形式來詮釋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把來源于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德國古典哲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經過革命的改造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用有強烈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思想文字和語言表達出來。這看上去是個形式問題,而本質上講,則是形式和內容相統(tǒng)一的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態(tài)度問題,也就是說,是教條式地宣傳、運用馬克思主義,還是使之內化于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中國式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用一個“實事求是”便把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精髓表達出來。言簡而意賅,既使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有了中國式、民族化的生動表述,又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成語典故被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內容。同樣的,如果說《論語》中的“小康”還只是一種抽象的、空想的概念,而經過鄧小平、江澤民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的闡述,作出馬克思主義的詮譯,便賦予了它嶄新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時代內容,成為了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實實在在的奮斗目標。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已經內在地與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成為其有機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一個外在的形式。這時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已經被賦予了新的馬克思主義的內涵,“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已經與共產黨人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結合在一起。因此,民族化,決不是某些人所說的“被儒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決非是“用儒學取代馬克思主義”,而是用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方法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改造,被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內容。當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形式和內容,都統(tǒng)一于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相結合。這就是毛澤東所說的“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huán)境的具體斗爭中去”,“按照中國的特點應用它”?!吨泄仓醒胛募x集》第11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第658、659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