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例如父母規(guī)定在外面不許吃冰棍:第一次,在外面孩子看到了冰棍提出要吃,父母沒有給;第二次,有同行的朋友,朋友主動給買了,父母同意孩子吃了;第三次,孩子要,父母不給買,孩子央求,有人說情,父母給買了;第四次,孩子要,沒給買,孩子就開始鬧,鬧得聲音有點大,父母為了面子,給買了;第五次,孩子鬧了父母也沒買,孩子鬧得更厲害了……這里,規(guī)定是有的,可是規(guī)定的執(zhí)行是不一致的。孩子當然會感覺混亂,摸不著頭腦,于是他當然會去試探這個規(guī)定的邊界和邊界的強度。既然孩子哭鬧之后父母就讓步了,達到了目的,孩子就會認為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持續(xù)不斷地哭鬧!不要以為你讓步之后孩子會感謝你,相反,他會更責怪父母,為什么不能立刻滿足他的要求,反而要他費這么大的勁兒哭鬧。遇到這種情況的父母,不要怪孩子不懂事,先要查一下自己是否言行不一致,甚至出爾反爾。
獎懲措施要明確并嚴格執(zhí)行
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違反了規(guī)則、不聽話,懲罰一定是有的。挨頓罵、罰站、餓飯,被爐通條、鞋拔子、笤帚疙瘩、鞋底子等臭揍也是有可能的。那么我們聽話了、表現好,有沒有得到過獎勵?笑臉?口頭的夸獎?間接的夸獎(例如,對鄰居或親戚夸說自己的孩子好)?禮物?新衣或者玩具?最不濟,胡嚕頭或拍拍肩、背?
有些心理知識或教育知識的人,知道“正向強化”這個詞。沒有這些知識的人,也知道馬戲團里馴獸師使用的方法:沒做到,有懲罰;做到了,就應該有獎勵!
獎勵的技巧
獎勵有獎勵的技巧,前面提到了笑臉、摟一摟、親一親,都是獎勵。這里有兩個常見的錯誤的獎勵做法,提出來讓大家引以為戒。
不要濫夸獎
孩子學會了一個新詞,就夸聰明;孩子學會了系鞋帶,就說能干、好孩子、乖孩子、真聽話、真孝順……這些概括、總結、定義式的話一定要小心。往小了說,孩子真正的好行為并沒有得到正向強化,他會以為自己一好百好;往大了說,孩子的自我認知會極為混亂,對好、乖、聰明等定義會摸不著邊際。正確的夸獎是夸孩子的具體行為和帶來的結果,例如夸孩子又會了一個新詞、會系鞋帶了、學會了一樣新本領,或者夸他穿鞋不用大人幫忙,自立了,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