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是如何看待亞當·斯密對于密謀的懼怕呢?自從西奧多·羅斯福反對壟斷以來,美國對壟斷和寡頭壟斷(共同控制一個行業(yè)的一小群公司)給予了較多關注,超過了對學徒制的關心,因為在美國從來沒有像在歐洲那樣盛行的學徒制。美國的經濟學家和政治家擔心大型公司可以保護自己免于市場競爭,從而大獲其利。因此,多年以來,政府將幾千家公司告上了法庭,即使這些公司通過它們的律師進行了抗議和大吵大鬧,但美國政府還是依據《謝爾曼反壟斷法案》和《克萊頓法案》指控它們操控價格和限制競爭。此外,美國司法部常常設法阻止公司的合并。整個20世紀70年代,一些經濟學家和法學教授一致同意:雖然操控價格是罪惡的,通過合并變成“大塊頭”卻未必有害無益,因為變得龐大的公司不必限制競爭者的加入,事實上可能還會增進效率,持這種觀點的人有大學教師米爾頓·弗里德曼、喬治·施蒂格勒和理查德·波斯納,他們曾經是芝加哥大學的學生。
此外,許多當代的學者主張,過去那種反托拉斯的人看待市場的眼光太狹隘?,F代的競爭包括外國公司,并不只是包括國內企業(yè)。他們將20世紀80年代通用汽車公司的失敗與現代汽車公司的勝利相提并論,以此作為證據。現代汽車是韓國的一家汽車公司,在它登陸美國市場的幾個月內就對底特律這座汽車城形成了沖擊,并讓通用汽車公司的資產負債表變得非常難看。在個人電腦市場,從車庫起家的投資人組建了一個以水果命名的公司來挑戰(zhàn)IBM和霍尼韋爾這樣的龐然大物。不無諷刺的是,蘋果電腦剛開始進入英國時還被當做粗陋的美國進口貨,后來蘋果電腦公司成長為影響巨大的行業(yè)領袖,并且為更不起眼的新秀如紅杏電腦所模仿。
在斯坦福大學畢業(yè)典禮的一次出色演講中,史蒂夫·喬布斯回憶了從大學退學走上挑戰(zhàn)IBM的人生之路:“我沒有了學生宿舍,所以我只能睡在朋友房間的地板上。我退掉可樂瓶子以得到每瓶5美分的押金,再用它去購買食物,而且在每個星期天晚上我都要步行約11公里,穿城而過,去哈瑞克利希那寺廟吃每周才能享用一次的美餐。我喜歡這樣。我追隨自己的好奇心和直覺偶爾學到的很多東西,在后來被證明是無價之寶?!痹?0多年的時間里,美國司法部一直都在打擊IBM。但它卻是利用如史蒂夫·喬布斯這樣一個輟學學生,而不是利用刻板的反壟斷律師來創(chuàng)造更為激烈的競爭。
在“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家的影響下,里根和布什政府阻止的公司并購案要比他們的前任少得多,因為他們已經受到了很多的批評。相反,他們開始著手于價格操控的訴訟。來自芝加哥學派的批評意見是:價格操控不過是變成大公司的象征,而里根政府批準的合并會很快造就出壟斷企業(yè)。
少數幾個壟斷企業(yè)已經崛起,事實上,世界經濟的競爭一如從前那般激烈。盡管一些委靡不振的企業(yè)存留了下來。最近幾年,最引人關注的反壟斷案是美國司法部發(fā)起的針對微軟公司的案子。政府的反壟斷監(jiān)管機構認為,微軟在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上的壟斷使得它阻止了競爭者將其產品展示給消費者。許多記者將微軟的創(chuàng)始人比爾·蓋茨比做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暗示通過壟斷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蓋茨能夠做到標準石油壟斷石油市場般的程度。當芝加哥學派的智囊之一、前法官和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博克帶頭對壟斷者發(fā)表一個簡短的抨擊時,微軟的反對者們莫不歡呼喝彩。在播放了給人深刻印象的比爾·蓋茨這位世界首富心神不寧的證人錄像之后,微軟與司法部了結了此案。然而,讓微軟的反對者感到遺憾的是,解決方案沒有強迫微軟將軟件代碼的內核分拆開,或者阻止它為視窗軟件編寫新的程序。事實上,解決方案不過是強迫微軟與其他公司“分享”界面而已。情況常常是,當律師在法庭上進行爭辯時,技術上的新飛躍就會讓法庭的解決方案變得既過時又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