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真的會發(fā)生許多變化。當年一同起誓的書生,有多少翩翩刷羽,徙巢新樹,剩下幾個冥頑的人,也只有罵的力氣了。故國衣冠,過去聳動群情,現(xiàn)在只惹人笑,以為小丑;使酒罵座,過去無人敢忤,現(xiàn)在連請也不請你了。海上的消息全是空言,山中的義士只是寇盜,回眼一看,當年燈下,幾人還在,果然事異人非,身心俱枯槁矣。
生計是那種等你想起來要考慮時,往往已經(jīng)晚了的事。并非人人都有冒辟疆的買山錢、顧寧人的治生術(shù),或傅青主的大藥方,許多遺民最后真是窮餓而死?!耙滋镁抛印敝械脑鵂N,曾是豪氣萬丈的人,等到老了,方覺凄涼,晚上看書,想的只是做天地間奇男子;一到白天,衣食亂心,竟無松口氣的時候,老而無所,終年困頓,想買塊田養(yǎng)老,無錢無計,“如跛鱉之登昆侖,何日乃遂”。
鄭寒村的墓志銘,還寫到沈遴奇的貧老伶仃之狀,“衣零履綻,肩癯發(fā)秋”。在眾人眼里,不過又一個瘋瘋癲癲的老窮鬼。遺民并不都是名士,沈遴奇還有字畫文章,還有墓志銘,不知多少人,墳頭也沒有一個。最可憐的,是既無地位也無家財?shù)南聦幼x書人,還有普通平民,打鐵的、賣面的、裁衣服的,他們懷了一肚皮不入時的見識,四處碰壁,最后澌滅無聞,就像沒發(fā)生過一樣。
雖然如此,讀明清史,前面的紛攘令人煩,后面的沉悶更令人煩,唯有易代的時代,一批人的志氣,可歌可嘆。如果一切只能以事功論,這些人的犧牲自然無謂,萬一事竟有非以成敗計者,則頑民的倔犟精神,為有明一代最好的遺產(chǎn)。黃宗羲曾說:“天地之所以不毀,名教之所以僅存者,多在亡國之人物。”如不扣住字面理解,他的道理,我是同意的。
明之遺民,要反清復明,在今天看來,明與清又有多大分別?要內(nèi)夏外夷,在今天看來,夷與夏又有多大分別?但如果把那個時代的東西揀去,剩下的,不屬于單一時代的,就是那最好的東西了;我們也就看到了反抗者的真正身份,看到個人的意志,竟有如此力量,能令山河改道的威權(quán),竟也無以奪之。